第765章 江淹《杂三言?访道经》(2 / 4)

加入书签

没有边界,寓意其透彻、深远,毫无晦涩难懂之处。对于“子之道”,诗人满心喜悦,因其“迥不群”,即远远超出一般,与众不同,凸显出“道”在诗人心中独一无二、超凡卓越的地位,表达了诗人对“道”的高度推崇和赞美。

3.澹深韵于白水,俨高意于浮云

-解析:此句展现诗人追求“道”的心境。“澹”有淡泊之意,诗人在“白水”这一纯净、澄澈的意象中,寄托着对“道”那种淡泊而深远的韵味的追求。“白水”象征着纯净无染的境界,诗人如同在这清澈的水流中品味“道”的深邃内涵。“俨”表示庄重、严肃,诗人以庄重的态度将自己高远的意趣寄托于“浮云”。“浮云”自在飘荡于天际,不受尘世羁绊,代表着高远、超脱的境界,体现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表明诗人在追求“道”的过程中,期望达到一种淡泊高远、不为世俗所累的心境。

4.轨贤豪于后学,轶望识于前文

-解析:诗人意识到所追求的“道”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轨贤豪于后学”意思是为后来的学者树立贤能豪杰的行为规范和榜样。诗人认为通过对“道”的领悟和实践,可以为后世之人提供借鉴,让他们以遵循“道”的方式成为贤能之士。“轶望识于前文”则表示诗人期望在对“道”的探索中,能够超越前人的见识和期望。这不仅体现诗人对“道”的深刻理解和自信,更展现出他对追求“道”的使命感,希望在传承和发展“道”的过程中有所突破,为后人开辟更广阔的精神道路。

5.兹道兮可传,可传兮皓然

-解析:诗人坚信“兹道”,即此道,是可以传承下去的。“可传”表明“道”具有延续性和普适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皓然”形容道光明正大、清晰明白,没有丝毫隐晦之处。诗人认为“道”不仅值得传承,而且其传承的内容清晰明确,易于被人理解和接受,这进一步强调了“道”的正确性和重要性,以及诗人对“道”传承的坚定信念。

6.挟兹心兮赴绝国,怀此书兮坐空山

-解析:此句生动地描绘出诗人追求“道”的坚定决心。“挟兹心”表示诗人怀揣着对“道”的执着之心,“赴绝国”即前往极其偏远、荒远的国度,意味着无论路途多么遥远、艰难,诗人都愿意为了追求“道”而不辞辛劳。“怀此书”指心中铭记着蕴含“道”的书籍或道理,“坐空山”则描绘出诗人独自在空寂的山中潜心钻研“道”的情景。在空山中,远离尘世喧嚣,诗人可以更加专注地领悟“道”的真谛,体现诗人为了追求“道”,甘愿放弃世俗的繁华,选择在宁静孤独的环境中深入探究,表达对“道”纯粹而执着的追求。

7.空山隐辚兮穷翠崿,水散漫兮涵素壑

-解析:诗人开始描绘所处空山的自然景色。“隐辚”形容山势起伏,连绵不绝,“穷翠崿”表示翠绿色的山峰层峦叠嶂,一眼望不到尽头,展现出山势的雄伟与山林的繁茂。“水散漫”描绘出水流自由流淌、毫无拘束的状态,“涵素壑”指清澈的水流蕴含、滋润着白色的山谷。这里的山水景色相互映衬,翠色的山峦与素色的山谷,灵动的水流与沉稳的山势,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画面。这种清幽的自然环境不仅是诗人追求“道”的外在空间,更与“道”所倡导的自然、和谐相呼应,暗示诗人在自然中感悟“道”的存在与内涵。

8.海外阴兮气昙昙,江上月兮光灼灼

-解析:诗人的视角从山中扩展到更广阔的天地。“海外阴兮气昙昙”描绘出海外的天空阴沉沉的,云雾弥漫,给人一种神秘、朦胧的感觉。“昙昙”形容云层浓厚的样子,增添了画面的阴沉氛围。而“江上月兮光灼灼”则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江面上空的月亮,光芒明亮耀眼。“灼灼”生动地表现出月光的强烈与清晰。这两句通过对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