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1章 江淹《从建平王游纪南城》(2 / 3)
,古代臣子朝见君主时所执,“奉仁明”表明侍奉的建平王仁爱圣明。这两句进一步强调诗人对建平王的忠诚与敬重,描绘出诗人在建平王身边恭敬侍奉的姿态,也侧面展现出建平王的威望与品德。
3.再逢绿草合,重见翠云生。
-解析:诗人再次见到绿草如茵,相互连接,又看到翠绿的云彩般的植被生长。此句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以草木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两次见到相似的景色,说明诗人跟随建平王已有一段时间,同时借景营造出一种宁静、生机的氛围,为下文描写纪南城做铺垫,也可能暗指世事的循环往复。
4.江甸知礼富,汉渚闻教清。
-解析:“江甸”指江边地区,“汉渚”是汉水水边,这两个词点明地域范围。诗人称在这些地方感受到礼仪丰富,听闻教化清正。表明建平王治理有方,使得当地社会风气良好,人民知礼守教,从侧面赞美建平王的政绩,同时展现出当地的人文风貌。
5.君王澹以思,树羽望楚城。
-解析:“君王”指建平王,“澹以思”描绘建平王神情澹泊,陷入沉思。“树羽”即树立羽旗,古代帝王出行时的仪仗,建平王树立羽旗眺望楚城。此句刻画建平王形象,表现出他的沉稳与深思,同时引出下文对楚城(纪南城)的描写,暗示这座城引发了建平王的思考。
6.年积衣剑灭,地远宫馆平。
-解析:随着岁月的积累,曾经的衣物和宝剑都已消失不见,由于年代久远,宫殿馆舍也已夷为平地。这两句直接描绘纪南城的衰败景象,“年积”强调时间的漫长,“地远”突出岁月的久远,通过“衣剑灭”和“宫馆平”的对比,昔日繁华与今日荒芜形成强烈反差,深刻体现出历史变迁的无情。
7.锦帐终寂寞,彩瑟秘音英。
-解析:曾经华丽的锦帐如今一片寂寞,精美的彩瑟也隐藏起了美妙的乐音。“锦帐”和“彩瑟”象征着纪南城昔日的繁华与奢靡生活,“寂寞”和“秘音英”则描绘出如今的衰败与寂静,以细腻的笔触进一步渲染纪南城的没落,营造出一种凄凉、落寞的氛围,引发对往昔繁华消逝的感慨。
8.丹沙信难学,黄金不可成。
-解析:“丹沙”即朱砂,在古代常与炼丹术相关,人们认为通过炼丹可求得长生不老;“黄金”象征财富,古人也幻想通过炼金术获得无尽财富。诗人说学习炼丹砂实在难以成功,想要炼成黄金也是不可能的事。此句运用典故,借追求长生和财富的虚幻,暗指世间对功名利禄等看似美好的追求往往不切实际,从而表达对这类虚幻追求的否定。
9.迁化每如兹,安用贵空名。
-解析:“迁化”指事物的变迁、变化,诗人感慨世间万物的变迁常常如此,像纪南城从繁华走向衰败。“安用贵空名”反问,意思是又何必看重那些如过眼云烟般的空名呢。由纪南城的兴衰引发对人生的思考,点明诗歌主旨,强调不应执着于虚无的名声,而应看清事物本质。
10.流岩惨中怀,凝意方自惊。
-解析:“流岩”可理解为时光如流水般逝去,如同岩石被侵蚀,象征着岁月的无情。诗人因这岁月的变迁而内心凄惨,“惨中怀”直接表达内心感受。“凝意方自惊”指专注思考后才惊觉世事无常。此句生动地描绘出诗人面对历史变迁时内心的痛苦与震惊,将情感推向高潮,体现出对人生和历史变化的深刻感悟。
11.愿借若木景,长照忧人情。
-解析:“若木”是神话传说中太阳栖息的大树,“景”通“影”,指光辉。诗人希望借助若木的光辉,长久地照亮充满忧愁之人的内心。以浪漫的想象结尾,表达出在面对历史兴衰和人生忧虑时,渴望有光明驱散内心忧愁的愿望,给诗歌增添了一丝温暖与希望。
句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