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1章 江淹《从建平王游纪南城》(1 / 3)
从建平王游纪南城
江淹
恭承此嘉惠,末官至南荆。
敛袵依光采,端笏奉仁明。
再逢绿草合,重见翠云生。
江甸知礼富,汉渚闻教清。
君王澹以思,树羽望楚城。
年积衣剑灭,地远宫馆平。
锦帐终寂寞,彩瑟秘音英。
丹沙信难学,黄金不可成。
迁化每如兹,安用贵空名。
流岩惨中怀,凝意方自惊。
愿借若木景,长照忧人情。
《从建平王游纪南城》赏析
《从建平王游纪南城》是江淹随建平王游历纪南城时所作,通过描绘纪南城的兴衰变迁,表达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
一、主题思想
1.感慨历史兴衰:诗中通过描写纪南城“年积衣剑灭,地远宫馆平。锦帐终寂寞,彩瑟秘音英”等景象,展现了这座曾经繁华的城市随着岁月流逝,如今衣剑消逝、宫馆夷平、锦帐寂寞、彩瑟无声,突出历史变迁的无情,感慨繁华易逝,引发对历史兴衰的深沉思考。
2.否定虚幻追求:“丹沙信难学,黄金不可成”两句,借追求炼丹砂以求长生、炼金以求财富却难以成功,暗指世间一些看似美好的追求往往虚幻不实,从而否定了对功名利禄等空名的盲目追求。
3.表达内心忧虑:诗人在目睹纪南城的兴衰后,内心充满感慨与忧虑,“流岩惨中怀,凝意方自惊”,这种忧虑不仅是对历史变迁的喟叹,也包含对人生无常的不安,结尾“愿借若木景,长照忧人情”,表达了希望能有光明照亮内心忧愁的愿望。
二、艺术特色
1.借景抒情与怀古伤今结合:诗的开篇叙述跟随建平王来到南荆,随后描写江甸汉渚的礼义教化,营造出一种祥和氛围。但随着对纪南城的深入描写,“年积衣剑灭”等句描绘出纪南城的衰败,将眼前衰败之景与往昔繁华联想相结合,借景抒情,在怀古中抒发对历史变迁和人生的感伤,情景交融,增强情感深度。
2.用典巧妙深化主题:“丹沙信难学,黄金不可成”运用了古代炼丹求长生和炼金求财富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对追求虚幻事物的否定,使诗歌主题更具深度和广度,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底蕴。
3.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自然,以平实的叙述和描写展现所见所感。如“再逢绿草合,重见翠云生”,简单几笔勾勒出季节变化的景象;“流岩惨中怀,凝意方自惊”直接抒发内心感受,情感真挚,让读者能真切体会到诗人面对历史兴衰的复杂情感。
三、文化价值
1.反映南朝社会思潮:此诗反映出南朝时期人们对历史、人生的思考以及对长生、富贵等追求的反思,为研究南朝社会思潮和文人心态提供了素材,展现当时文人在社会动荡、朝代更迭频繁背景下,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重新审视。
2.丰富纪南城文化内涵:纪南城作为楚国故都,承载着丰富历史文化。这首诗从文学角度对纪南城的兴衰进行描绘,丰富了纪南城的文化内涵,为后人了解纪南城的历史变迁提供了文学层面的参考。
解析
1.恭承此嘉惠,末官至南荆。
-解析:开篇表明自己恭敬地承蒙建平王给予的恩惠,以低微官职来到南荆之地。“恭承”体现出江淹对建平王的敬重,“嘉惠”突出建平王的恩赐,“末官”则是诗人自谦,说明自己官职卑微。此句点明写作背景,为全诗定下感恩且谦逊的基调,也暗示诗人跟随建平王游历的缘由。
2.敛袵依光采,端笏奉仁明。
-解析:“敛袵”即整理衣襟,是恭敬的动作;“依光采”表示追随建平王,如同依靠其光辉。“端笏”指端正地拿着笏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