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束皙《读书赋》(4 / 6)
通过思考和验证来判断其真实性;“校”为考察,“校同异之所存”表示考察相同与差异之处,说明先生善于对不同知识、观点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中的异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展现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入的思考能力。
20.于是智者见之谓之智,仁者见之谓之仁。
-解析:此句化用《易经》“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表明不同人从书中能获得不同的感悟与收获。由于先生读书深入且书籍内容丰富,智慧的人从先生所读之书中看到智慧的道理,便称之为智;仁德的人看到仁德的思想,就称之为仁。这体现了书籍内涵的丰富性和读者感悟的多样性,也反映出读书对不同人思想的启发因人而异,能满足不同人的精神需求。
21.随其所好,求无不得。
-解析:承接上句,进一步强调书籍的包容性与对读者需求的满足。无论读者有何种喜好,在书中都能找到相应的内容与启发,都能有所收获。突出读书对人的滋养是全方位的,只要用心去读,都能在书中找到与自己兴趣、追求相契合的部分,满足自身精神追求。
22.抱瓮而汲,不损其井;操觚染翰,不涸其源。
-解析:运用比喻,“抱瓮而汲,不损其井”将从书中获取知识比作抱着瓮从井中汲水,即使不断取水,井也不会受损,说明书籍知识如同井水般源源不断,取之不尽;“操觚染翰,不涸其源”把书写创作比作从源头取水,无论如何书写,知识的源头都不会干涸,强调书籍所蕴含的知识不仅丰富,而且是创作灵感的无尽源泉,为读书的价值提供形象的比喻论证。
23.是故重华咏《诗》以终己,仲尼读《易》于终身。
-解析:使用典故,“重华”即舜,传说舜一生喜爱咏诵《诗经》;“仲尼”指孔子,孔子对《易经》极为推崇,终身研读。通过这两位古代圣贤的事例,说明像舜和孔子这样的伟人都将读书作为终身的爱好与追求,从侧面证明读书的重要性和吸引力,为耽道先生热爱读书提供历史上的例证,增强说服力,也暗示先生对读书的热爱与圣贤有相通之处。
24.原宪潜吟而忘贱,颜回精勤以轻贫。
-解析:继续用典,“原宪”是孔子弟子,生活贫困却潜心吟咏,沉浸在学问中而忘却自身的贫贱;“颜回”同样是孔子弟子,精心勤勉地学习,将贫困看得很轻。以原宪和颜回为例,表明读书能让人超越物质的困境,专注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体现读书对人的精神滋养,使人在贫困的生活中也能坚守内心的宁静与对学问的热爱,这也是耽道先生读书的精神境界体现。
25.当涂而慕寂,居家而颐神。
-解析:描述耽道先生不同生活状态下的心境。“当涂”指身处仕途,即使在仕途之中,先生依然向往寂静,不被世俗的喧嚣与名利所迷惑,保持内心的宁静;“居家”时先生则注重颐养精神,享受读书带来的精神愉悦,进一步强调先生无论处于何种生活境遇,都能通过读书坚守内心的宁静,追求精神的富足,突出读书对其修身养性的重要作用。
26.穷年没齿,不易其纯。
-解析:“穷年”指一年到头,“没齿”表示年老齿落,指一生。此句表明耽道先生即使到了年老之时,也不会改变自己的纯真品性。说明读书对先生的影响是深远且持久的,贯穿一生,使他始终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对道的执着追求,强调读书对人品德修养的塑造作用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
27.此耽道先生之读书也。
-解析:总结全文,再次点明前文所描述的就是耽道先生读书的状态、收获与境界,使文章主旨更加明确,收束有力,让读者对耽道先生热爱读书、通过读书提升自我的形象有完整而清晰的认识。
……
句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