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石崇《王明君辞》(3 / 5)

加入书签

匈奴的城池。此句体现出昭君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未知的匈奴生活的迷茫,让读者感受到她在漫长旅途中的孤独与无助,以及面对新环境的忐忑。

6.延我于穹庐,加我阏氏名。

-解析:昭君到达匈奴后,被迎进了匈奴人居住的穹庐(帐篷),并被赐予“阏氏”的名号,“阏氏”是匈奴单于配偶的称号,从身份上看,她在匈奴获得了尊贵的地位。然而,这尊贵的名号并不能给她带来真正的喜悦,为下文她对在匈奴生活的不适与痛苦的描述埋下伏笔,形成一种看似尊贵却内心痛苦的反差。

7.殊类非所安,虽贵非所荣。

-解析:此句表达了昭君在匈奴生活的核心感受。“殊类”指与自己不同种族、不同习俗的匈奴人,她觉得自己难以适应与这些“殊类”共处的生活。尽管她在匈奴拥有“阏氏”的尊贵身份,但她并不以此为荣。这表明昭君内心深处依然坚守着自己作为汉人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对匈奴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存在着深深的隔阂,体现出她在精神层面的痛苦和孤独。

8.父子见凌辱,对之惭且惊。

-解析:这里具体指出了昭君在匈奴遭遇的违背她认知和伦理的事情。匈奴有“父死,妻其后母”的习俗,这对于深受汉族伦理道德观念影响的昭君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凌辱”。面对这种情况,她感到既“惭”又“惊”。“惭”体现出她内心的羞耻感,“惊”则表现出她对这种违背伦理习俗的震惊。这一句进一步深化了她在匈奴生活的痛苦,揭示了文化差异给她带来的巨大精神折磨。

9.杀身良不易,默默以苟生。

-解析:面对在匈奴的痛苦生活,昭君产生了结束生命的念头,但她深知自杀并非易事。一方面,可能出于对生命本能的留恋,另一方面,也许是受到某些因素的限制。最终,她只能选择默默忍受,苟且偷生。此句深刻地展现出昭君在极端痛苦下的无奈挣扎,她在生死之间徘徊,却最终被迫选择了痛苦地活下去,让读者感受到她内心的煎熬。

10.苟生亦何聊,积思常愤盈。

-解析:即使选择了苟且偷生,昭君的生活也毫无乐趣可言。“何聊”直接表达出她对这种生存状态的极度厌倦。长期积累的思乡之情以及对在匈奴所遭受痛苦的愤懑,常常充满她的内心。“积思”强调思乡之情的日积月累,“愤盈”突出愤懑情绪的强烈程度,生动地刻画了昭君在痛苦生活中内心的愤懑与无奈,进一步强化了她悲惨的境遇。

11.愿假飞鸿翼,弃之以遐征。

-解析:在极度痛苦和无奈之下,昭君心生幻想,希望能借助飞鸿的翅膀,离开这痛苦的境地,远走高飞。“愿假”表明这只是她的一种美好愿望,“遐征”体现出她渴望远离匈奴,回到家乡或去往一个没有痛苦的地方。此句将昭君对摆脱困境的渴望以浪漫的想象方式表达出来,更衬托出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悲惨。

12.飞鸿不我顾,伫立以屏营。

-解析:然而,飞鸿并没有理会她的愿望,没有给予她帮助。“不我顾”形象地表现出她的愿望落空。她只能独自伫立在那里,内心惶恐不安。“屏营”一词,准确地描绘出她此时孤独、无助且惶恐的状态,将她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和痛苦推向了高潮,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她的绝望。

13.昔为匣中玉,今为粪上英。

-解析:此句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昭君将自己过去在汉朝时比作“匣中玉”,象征着她原本的高贵、纯洁和珍贵,就像收藏在匣子里的美玉一样。而如今在匈奴的生活,却如同“粪上英”,即粪土上的花朵,美丽却无奈地处于污秽的环境中,变得卑微、悲惨。这种强烈的对比,生动地展现出她命运的巨大落差,深刻地表达出她对自己命运的悲哀与无奈。

14.朝华不足欢,甘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