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石崇《王明君辞》(2 / 5)
此句简单介绍了人物名字变更的缘由,让读者对标题中的“王明君”有清晰的认识,同时也体现出古代避讳文化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2.匈奴盛,请婚于汉,元帝以后宫良家子昭君配焉。
-解析:此句阐述了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当时匈奴势力强大,向汉朝请求联姻。汉元帝从后宫中挑选了出身清白的良家女子昭君,将她许配给匈奴。这一决策背后反映出汉朝在处理与匈奴关系时,采取了以和亲来维护和平的外交策略。“良家子”表明昭君出身并非贵族,却被选中承担起和亲的重任,暗示了她命运的无奈与身不由己。
3.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
-解析:作者在此运用类比手法,提及过去汉朝公主远嫁乌孙时,为了慰藉公主在漫长旅途中的思乡之情,特意安排在马上弹奏琵琶作乐。由此推测,在送昭君出塞时,想必也采用了同样的方式。这种类比不仅丰富了故事背景,也为昭君出塞增添了一抹忧伤的色彩,让读者能够联想到昭君在前往匈奴途中,伴着琵琶声思念家乡的画面,更深刻地体会到她内心的孤独与哀愁。
4.其造新曲,多哀怨之声,故叙之于纸云尔。
-解析:这句话说明了创作这篇《王明君辞》的原因。由于送别昭君时所创作的新曲大多充满哀怨的情感,作者被这些曲调所触动,故而将昭君的故事和其中蕴含的哀怨之情记录下来,形成了这篇作品。“故叙之于纸云尔”,简洁地表明了写作目的,也让读者明白,此诗旨在通过文字传达出与新曲同样的哀怨情感,为正文的展开做了铺垫。
辞
1.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解析:此句以昭君自述的口吻开篇,强调“我本”,突出她原本是汉朝的女子,然而命运弄人,如今却要远嫁至匈奴单于的王庭。“本”字流露出昭君对自己汉朝身份的认同以及对即将前往陌生异域的无奈,这种强烈的身份与命运的反差,奠定了整首诗哀怨的情感基调,让读者瞬间感受到昭君内心的复杂情绪。
2.辞诀未及终,前驱已抗旌。
-解析:生动地描绘出昭君与亲人告别时的仓促场景。她与亲人的诀别之辞还没说完,前方开路的仪仗队就已经高高举起旗帜,催促出发。“未及终”突出了告别过程的短暂和不完整,“抗旌”则形象地表现出出发的急切。这种场景的刻画,深刻地展现出昭君身不由己的悲哀,她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只能被迫中断与亲人的告别,踏上未知的旅程,进一步强化了诗中的哀伤氛围。
3.仆御涕流离,辕马悲且鸣。
-解析:这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渲染离别的哀伤。驾车的仆人和车夫都泪流满面,拉车的辕马也发出悲哀的嘶鸣声。人有情感会因离别而哭泣,而马也仿佛通人性般悲啼,以人、马同悲的场景,从侧面烘托出昭君离别时的悲痛之深,这种哀伤的氛围不仅感染着身边的人,甚至连牲畜都能感知,进一步强化了全诗的哀伤情感,使读者更能体会到昭君内心的痛苦。
4.哀郁伤五内,泣泪沾朱缨。
-解析:此句直接深入到昭君的内心世界,描写她内心充满了哀伤和郁闷,这种痛苦深深地刺痛着她的五脏六腑。泪水不停地流淌,沾湿了她红色的帽带。“伤五内”形象地表现出昭君内心痛苦的程度之深,而“泣泪沾朱缨”则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将她悲痛欲绝的状态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她内心的极度悲伤。
5.行行日已远,遂造匈奴城。
-解析:描述了昭君随着行程的推进,一天天地远离家乡。“行行”一词,强调了路途的漫长和艰辛,每前行一步,就离家乡更远一分。“日已远”进一步突出了这种远离家乡的无奈和不舍。最终,她到达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