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李康《运命论》(3 / 13)
>
-解析:此句为全文核心观点的总起,开宗明义地指出国家的安定与混乱是由时运决定,个人的困厄与显达取决于命运,地位的尊贵与卑贱则受制于时机。简洁有力地构建起文章探讨命运与人生境遇关系的框架,为后文论述奠定基础,强调命运在不同层面的影响力。
故运之将隆,必生圣明之君。圣明之君,必有忠贤之臣。
-解析:承接首句关于“运”的论述,阐述时运昌盛时会诞生圣明君主,而圣明君主身边必然会出现忠诚贤能的臣子。这里体现出一种命运的连锁反应,时运的变化引发君主与臣子的相应出现,暗示了命运对政治格局的塑造作用。
其所以相遇也,不求而自合;其所以相亲也,不介而自亲。
-解析:进一步说明圣明君主与忠贤之臣相遇、相亲的方式。他们无需刻意追求就能自然契合,无需他人介绍便能自然亲近。这种描述强化了命运在君臣关系中的神秘力量,表明他们的结合并非偶然,而是命运的安排,带有一种天命注定的意味。
唱之而必和,谋之而必从,道德玄同,曲折合符,得失不能疑其志,谗构不能离其交,然后得成功也。
-解析:详细描绘圣明君主与忠贤之臣配合默契的状态。君主倡导的事,臣子必定应和;君主谋划的事,臣子必定听从。他们在道德观念上高度一致,行动上处处契合。无论是利益得失还是谗言陷害,都无法动摇他们的志向和交情,如此才能成就功业。这不仅展现了理想的君臣关系,也从侧面反映出命运安排下这种关系对成功的推动作用。
其所以得然者,岂徒人事哉?授之者天也,告之者神也,成之者运也。
-解析:对前文所描述的君臣契合成就功业的原因进行总结。指出这并非仅仅依靠人力,而是上天授予、神明告知、时运促成的结果。再次强调命运(天、神、运)在这一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呼应开篇观点,强化了命运决定论的思想。
夫黄河清而圣人生,里社鸣而圣人出,群龙见而圣人用。
-解析:以“黄河清”“里社鸣”“群龙见”这些带有神秘色彩的自然或灵异现象,与“圣人生”“圣人出”“圣人用”相对应,表明圣人的出现与被任用和特殊的征兆相关,暗示圣人的诞生与命运紧密相连,是顺应天命的体现,为下文列举具体人物事例做铺垫。
故伊尹,有莘氏之媵臣也,而阿衡于商。
-解析:开始列举伊尹的例子。伊尹原本只是有莘氏陪嫁的奴隶,身份低微,然而却在商朝成为阿衡(相当于宰相),位高权重。通过伊尹身份的巨大转变,说明命运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地位,强调命运的无常与不可预测,同时也体现出命运对贤能之人的青睐。
太公,渭滨之贱老也,而尚父于周。
-解析:接着讲述姜太公的故事。姜太公起初只是渭水岸边的贫贱老人,后来却在周朝被尊为尚父,辅佐周朝成就大业。与伊尹的例子类似,进一步证明命运能够使身处卑微的人获得高位,展现出命运的强大力量以及对贤才的擢升作用。
百里奚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不才于虞而才于秦也。
-解析:以百里奚为例,说明同一个人在不同国家产生不同影响,并非其才能在虞国和秦国有所变化,而是命运的作用。强调命运对个人才能发挥以及国家兴衰的影响,暗示国家的命运与任用贤才的时机和方式紧密相关,也体现出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互交织的关系。
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以游于群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汉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
-解析:详细描述张良的经历。张良得到黄石公授予的兵书,怀揣谋略游说群雄时无人接受,而遇到汉高祖刘邦后,其建议却被欣然采纳。通过张良前后不同境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