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海问渠(3 / 9)

加入书签

西军在戈壁上种粮屯兵”,原来不是假话。

    “赵将军,归义军如今有多少人?”江寒问。

    赵烈望着篝火,眼神渐渐变得悠远:“二十年前,安西四镇陷落,我们这支部队是从龟兹逃出来的残兵,只有三百多人。这些年,我们在沙海里挖渠,引疏勒河的水灌溉戈壁,种出了粮食,收留了不少从吐蕃统治区逃出来的唐人,现在有五千多人了。”

    “挖渠?”江寒想起那纸信上的“沙海问渠”。

    “是啊,沙海里没水,就没法活。”赵烈笑了笑,“我们的老将军,也就是归义军的首领,当年带着我们在沙海里找水,用了三年时间,硬是挖通了一条三十里长的渠,把疏勒河的水引到了玉门关下。我们把那条渠叫‘归义渠’,渠水流过的地方,都种上了麦子和胡杨。”

    江寒的心里忽然涌起一股热流。他能想象出,一群衣衫褴褛的残兵,在漫天黄沙里挥舞着锄头,一镐一镐地挖渠,身后是吐蕃人的追兵,身前是茫茫沙海,可他们却凭着一股气,挖出了一条生路。

    “老将军是谁?”江寒问。

    赵烈的目光变得崇敬:“老将军姓王名策,当年是安西军的别将。二十年前,他带着我们从龟兹突围,一路杀到河西,就再也没离开过。他常说,我们是大唐的兵,就算朝廷忘了我们,我们也不能忘了大唐的土地。”

    篝火渐渐熄灭,夜色笼罩了萧关。江寒躺在简陋的床铺上,听着窗外的风声,仿佛听到了沙海里的渠水在流淌,听到了玉门关上的旗帜在飘扬。他知道,从他踏入萧关的那一刻起,就不再是一个江湖浪子,而是归义军的一员,是大唐河西走廊上的一粒沙,一株胡杨。

    次日清晨,粮队出发了。二十辆粮车,由十匹骆驼和二十个士兵护送,江寒骑着一匹瘦马,跟在赵烈身边。出了萧关,眼前的景象骤然变了——没有了野草,没有了村庄,只有茫茫的沙海和裸露的戈壁,太阳像一个巨大的火球,悬在头顶,烤得人皮肤发疼。

    “小心些,这一带常有吐蕃游骑出没。”赵烈拔出腰间的刀,刀身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去年有一队粮车,就在前面的黑风谷被吐蕃人劫了,二十个兄弟,无一生还。”

    江寒握紧了腰间的铁尺,目光警惕地扫过四周。沙海里静得可怕,只有骆驼的脚步声和粮车的轱辘声,偶尔有几只沙雀从沙堆里飞起,又很快消失在天际。

    走了约莫两个时辰,前方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赵烈脸色一变:“不好,是吐蕃人!”

    话音刚落,几十匹快马从左侧的沙坡后冲了出来,马上的吐蕃骑士穿着皮甲,手中挥舞着弯刀,嘴里喊着听不懂的口号,直扑粮队。

    “保护粮车!”赵烈怒吼一声,催马迎了上去。士兵们也纷纷拔刀,围成一个圈,将粮车护在中间。

    江寒催马跟上赵烈,腰间的铁尺脱手而出,化作一道玄色闪电,直取为首的吐蕃骑士。那骑士没想到江寒的兵器如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