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志道游艺:君子的修身路(4 / 6)

加入书签

,不知老之将至”。

“游于艺”的现代意义,在于“美育”的重要性。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认为艺术教育能提升人的审美情趣,完善人格,这与“游于艺”的精神相通。当代人面临“内卷”“焦虑”,更需要“游于艺”的调剂——欣赏一幅画、聆听一首乐、练习一种技能,在艺术的熏陶中放松身心,正如孔子在音乐中找到慰藉,我们也能在艺术中获得心灵的滋养。

东晋的王羲之,“游于艺”的典范。他“袒腹东床”的洒脱,是“游”的心态;“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执着,是“艺”的追求;《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的雅集,是“游于艺”的生动场景。这种在书法艺术中的涵泳,使他的人格更加完善,成为“书圣”。

宋代的苏轼,“游于艺”的全才。他“诗、词、文、书、画”无一不精,“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词章是“游于文”,“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画作是“游于画”,“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书法是“游于书”。即使被贬黄州,仍能“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临江仙?夜归临皋》),在艺术中找到心灵的安顿,这种“游于艺”的境界,让他在逆境中保持乐观。

五、四者合一:君子人格的完整图景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不是孤立的四件事,而是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志于道”是方向,没有道的指引,德、仁、艺便会迷失;“据于德”是根基,没有德的支撑,道、仁、艺便会虚空;“依于仁”是核心,没有仁的滋养,道、德、艺便会僵化;“游于艺”是调剂,没有艺的熏陶,道、德、仁便会枯燥。四者共同构成了君子的完整人格,正如《周易?乾卦》“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缺一不可。

四者的递进关系,体现了修身的路径:先确立“志于道”的目标,再筑牢“据于德”的根基,然后秉持“依于仁”的核心,最后通过“游于艺”涵养性情。孔子的弟子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这种自省涵盖了德(忠)、仁(信)、艺(习),是对四者关系的生动实践——在日常反思中,让四者协同发展。

四者的平衡是关键,偏废其一便会残缺。只“志于道”而不“游于艺”,会沦为“苦行僧”;只“游于艺”而不“志于道”,会沦为“玩物丧志”;只“据于德”而不“依于仁”,会沦为“伪君子”;只“依于仁”而不“据于德”,会沦为“滥好人”。孔子强调“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四者的平衡就是“中庸”,既不过分,也无不足,恰到好处。

宋代的朱熹,对四者关系有深刻阐释:“志于道,道者,人所共由之理,如父之慈,子之孝,君仁臣忠之类是也。据于德,德者,己之所独得于道者,如能尽父子君臣之道,是也。依于仁,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盖道之体也。游于艺,艺则礼乐射御书数之谓,所以涵养性情,而游息焉者也。”(《论语集注》)他认为四者从“共由之理”到“独得之德”,再到“心之仁”,最后到“艺之游”,是从外到内、从理到情的完整修身过程。

六、孔门弟子的践行:四者合一的生动案例

颜回践行四者,以“仁”为核心。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是“志于道”的坚守;“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是“据于德”的表现;“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论语?为政》),是“依于仁”的推己及人;“问仁,子曰:‘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