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义利之辨:千年哲思的时代回响(3 / 7)
不断,社会矛盾激化,最终明朝在内忧外患中走向覆灭,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三、义利观的现代性转化:困境与突破
(一)市场经济中的义利冲突
在全球化背景下,市场经济的逐利本性与传统义利观产生了激烈碰撞。某互联网企业为追求用户增长,利用算法推送低俗、虚假信息,导致青少年沉迷网络。该企业通过分析用户的浏览习惯和兴趣偏好,精准推送吸引眼球的内容,尽管这些内容可能包含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但为了获取流量和广告收益,企业对其视而不见。这种行为不仅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违背了社会公序良俗。
部分金融机构为获取高额利润,设计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最终引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一些投资银行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打包成证券出售,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刻意隐瞒风险,误导投资者。当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大量次级贷款违约,引发了连锁反应,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无数企业倒闭,大量人员失业。这些现象反映出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的弊端,凸显了市场经济中义利冲突的严峻性。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也曾面临义利抉择。某中资企业在非洲承建基础设施项目时,起初因忽视当地劳工权益保障,引发当地民众不满。企业为了赶工期、降低成本,安排当地工人长时间高强度工作,且工资待遇较低,还缺乏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这一做法引起了当地工会和民众的强烈抗议,项目推进受阻。企业及时调整策略,增加当地员工培训,提高工资待遇,改善工作条件,并投资建设学校、医院等民生工程。通过这些举措,企业不仅赢得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信任,也为企业树立了良好形象,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展现了正确处理义利关系的重要性。
(二)职场伦理的重构实践
日本稻盛和夫创立的“阿米巴经营模式”,将“敬天爱人”的哲学理念融入企业管理。每个阿米巴小组都是独立核算的经营单元,但成员以“忠”于集体目标的责任感自主经营。当不同小组在资源分配上出现分歧时,通过协商与换位思考达成共识。例如,在京瓷公司,当两个阿米巴小组对某项原材料的分配产生争议时,他们不会单纯从自身利益出发争夺资源,而是共同分析生产需求和整体利益,以寻求最优解决方案。
这种模式使京瓷在多次经济危机中保持稳健发展,其“利他”的经营哲学,与儒家“君子成人之美”的义利观不谋而合。稻盛和夫认为,企业经营的目的不仅是追求利润,更要为员工、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这种理念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国海尔集团推行的“人单合一”模式,鼓励员工将个人目标与用户需求紧密结合。当用户反馈冰箱门封条密封性不佳时,研发团队迅速响应,不仅在48小时内推出改进方案,还主动回访用户,确保问题彻底解决。此外,海尔内部倡导“容错文化”,对于创新过程中的失败给予宽容,以“恕”道激发员工的创造力。
在海尔的“人单合一”模式下,员工不再是被动的执行者,而是主动的创业者,他们以满足用户需求为导向,积极创新,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更大的利益。这种将用户利益置于首位的做法,体现了新时代的义利平衡,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优势。
四、跨文化视角下的义利之辨
(一)西方伦理的义利探索
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强调“人是目的而非手段”,认为道德行为应基于纯粹的义务,而非功利考量。这种思想与儒家“君子喻于义”在强调行为的道德自主性上存在相通之处。康德认为,一个行为的道德价值不在于它所产生的结果,而在于行为者的动机是否符合道德法则。例如,帮助他人不应是为了获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