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义利之辨:千年哲思的时代回响(4 / 7)
回报或赞誉,而应是出于对道德义务的尊重。
然而,西方功利主义学派主张“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将利益最大化作为行为准则,这与儒家“义以为上”的价值观形成鲜明对比。功利主义者认为,只要某个行为能够带来总体利益的最大化,即使它可能违背某些个体的权利或道德原则,也是正当的。例如,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功利主义者可能会支持牺牲少数人的利益来换取多数人的幸福,这与儒家强调的尊重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追求义利和谐的思想有所不同。
在企业管理领域,西方“利益相关者理论”主张企业应兼顾股东、员工、消费者、社区等多方利益,这与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不谋而合。例如,美国的巴塔哥尼亚公司将环境保护作为企业的核心使命,不仅推出可回收的户外服装,还将部分利润捐赠给环保组织。该公司认为,企业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还要对环境和社会负责,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共同发展,体现了超越单纯经济利益的价值追求。
(二)宗教文化中的义利表达
基督教“爱邻如己”的教义,与儒家“仁者爱人”在倡导关爱他人方面具有相似性。但基督教的爱源于上帝的启示,是一种神圣的命令;儒家的义利观则基于人性本善的哲学前提,认为推己及人的道德行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在基督教中,信徒被教导要像爱自己一样爱邻居,这种爱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并且是对上帝诫命的遵循。
伊斯兰教强调“合法经营”(hal),禁止高利贷和不正当交易,这种商业伦理与儒家“以义制利”的思想殊途同归。在伊斯兰商业活动中,任何形式的欺诈、垄断和不正当竞争都是被严格禁止的,商人必须遵守公平、诚实的原则进行交易。例如,在中东地区的传统集市中,商人会自觉遵守这些规则,维护市场的公平秩序。
犹太教《塔木德》中“不要论断你的邻居,直到你身处他的位置”的训诫,也蕴含着换位思考、兼顾他人利益的智慧。犹太教教义教导信徒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处境,避免因片面的判断而伤害他人。这种思想与儒家的恕道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以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对待他人。
五、义利观的当代挑战与未来展望
(一)数字时代的伦理困境
社交媒体时代,网络暴力、信息泄露等问题频发,背后折射出义利观的扭曲。某明星因舆论误解遭遇大规模谩骂,部分网友在未核实真相的情况下,肆意发表攻击性言论,甚至进行人肉搜索,严重侵犯他人隐私。这些网友为了追求网络关注度和自我表达的快感,完全忽视了道德底线(义),将网络空间变成了发泄情绪和攻击他人的场所。
一些营销号为了获取流量和商业利益,故意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误导公众。例如,在某些热点事件中,营销号为了吸引眼球,编造不实细节,引发社会恐慌和混乱。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也破坏了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凸显了数字时代义利观失衡的严重问题。
在人工智能领域,算法偏见引发了广泛的伦理争议。亚马逊曾开发的招聘算法因系统性歧视女性被停用,该算法在训练过程中,由于历史数据中存在性别偏见,导致对女性求职者产生不公平的评价。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面部识别技术中,一些研究表明,某些面部识别系统对深色皮肤人群的识别准确率明显低于浅色皮肤人群。
这些现象提醒开发者,在设计技术时,应以“忠”于公平正义的态度,避免技术沦为追求商业利益的工具。如果算法设计只关注经济效益,而忽视其对社会公平和人权的影响,将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背离了科技发展应服务于人类福祉的初衷。
(二)全球治理的义利抉择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秉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