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贤臣之重 孔子眼中的治国与才难(7 / 9)

加入书签

——教育资源有限,人才培养基数小,导致“德才兼备”

的人才极少;而当代社会的“才难”

,更多是“结构错配”

——人才总量充足,但“德才兼备”

且符合岗位需求的人才稀缺,主要原因有三:

1教育偏差:重“才”

轻“德”

当代教育体系虽普及度高,但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品德培养”

的偏差。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更关注学生的成绩与升学率,对“仁、义、礼、智、信”

等传统美德的培养不足;在高等教育阶段,专业教育注重技能提升,却忽视了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这种教育偏差导致许多人才“有才无德”

——具备专业能力,却缺乏诚信、责任、公正等品德,难以成为真正的“贤臣”

例如,一些科技人才虽掌握核心技术,却为追求利益,将技术用于不正当领域;一些企业管理者虽具备管理能力,却为短期利益,偷税漏税、生产假冒伪劣产品。

这些“有才无德”

的人才,不仅无法为社会做贡献,反而会带来危害,加剧“才难”

困境。

2选拔机制:重“学历”

轻“能力”

当代人才选拔机制存在“重学历、轻能力”

“重简历、轻实践”

的问题。

在招聘中,许多单位将学历、名校背景作为要筛选标准,忽视了人才的实际能力与品德;在晋升中,一些单位更看重人际关系与资历,而非业绩与道德表现。

这种选拔机制导致“真正的人才被埋没”

——许多具备实践能力与高尚品德的人才,因学历或背景不足被拒之门外;而一些缺乏能力与品德的人,却凭借学历或关系获得岗位,造成“人才错配”

例如,一些企业招聘时非“985、211”

毕业生不招,却现部分名校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无法胜任工作;一些政府部门晋升时注重资历,导致有能力、有品德的年轻人才难以获得机会,影响治理效率。

3使用机制:重“控制”

轻“赋能”

即便人才被选拔出来,当代社会的人才使用机制也存在“重控制、轻赋能”

的问题。

一些单位对人才“管得过多、放得过少”

,限制人才的自主决策空间,让人才无法充分挥能力;一些单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人才的贡献缺乏认可与回报,导致人才积极性受挫,最终选择离开。

这种使用机制导致“人才留不住、用不好”

,进一步加剧“才难”

困境。

例如,一些科研单位对科研人员的研究方向干预过多,让科研人员无法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一些企业对员工的考核过于严苛,却缺乏合理的薪酬与晋升激励,导致核心人才流失。

(二)当代“才难”

的破解路径:德才并重,赋能人才

破解当代“才难”

困境,需以孔子的人才观为指引,结合时代特征,从教育、选拔、使用三个层面入手,实现“德才并重,赋能人才”

1教育改革:德才兼备,全面培养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需改革“重才轻德”

的教育体系,实现“德才兼备”

的全面培养。

在基础教育阶段,应将传统美德教育融入课程体系,通过《论语》《孟子》等经典诵读、道德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诚信、责任、公正等品德;在高等教育阶段,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