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才与德 孔子眼中的周公之才启示(2 / 8)

加入书签

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不同等级的职责与权利,规定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确保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在经济上,“礼”

规范了土地分配、赋税征收、手工业生产等制度,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展;在文化上,“礼”

通过祭祀、庆典等活动,强化了民众对周王室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传承了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周公创作的“乐”

,则与“礼”

相辅相成。

“乐”

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道德教化的工具——周公根据不同的礼仪场合,创作了不同的乐曲,如在祭祀天地、祖先时演奏庄重典雅的《大武》,在朝聘、宴饮时演奏和谐欢快的《小雅》。

这些乐曲旋律优美、意境深远,既能营造庄严、和谐的氛围,又能潜移默化地向民众传递“仁”

“义”

“礼”

“智”

“信”

等道德理念,实现“乐以教和”

的目的。

“礼”

与“乐”

的结合,形成了周朝独特的治国模式——“礼”

强调秩序与差异,“乐”

强调和谐与统一;“礼”

规范人们的外在行为,“乐”

调和人们的内在心性。

这种治国模式,不仅让周朝实现了长治久安,还对后世中国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源头。

孔子一生推崇周礼,曾感叹“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论语?八佾》),足见周公制礼作乐的才华对孔子的影响之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鞠躬尽瘁的道德品格

周公的才华,不仅体现在政治与治国层面,更体现在他高尚的道德品格上。

在摄政期间,周公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深知成王年幼,国家安危系于一身,因此凡事亲力亲为,“一沐三捉,一饭三吐哺”

——洗头时多次握着湿出来处理政务,吃饭时多次吐出食物去接待宾客,生怕错过任何重要事务,耽误国家大事。

这种勤政爱民、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后世官员的典范。

更难能可贵的是,当成王长大成人后,周公毫不犹豫地将政权归还给成王,自己则回到大臣的位置,辅佐成王治理国家,丝毫没有留恋权力的念头。

这种“功成不居”

的品格,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尤为难得,也让周公赢得了后世的广泛敬仰。

孔子推崇周公,不仅因为他的才华,更因为他的品德——周公的才华与品德,共同构成了“周公之才之美”

的完整内涵,成为孔子评判“才德兼备”

的最高标准。

二、解析“骄”

与“吝”

:才华的两大“蛀虫”

孔子认为,即便拥有周公那样的才华,若滋生了“骄”

与“吝”

的品性,其余的一切便都不值得观。

“骄”

即骄傲自满,“吝”

即吝啬小气,这两种品性看似不同,却都能从根本上摧毁一个人的才华与成就,成为才华的两大“蛀虫”

(一)“骄”

:才华的“自毁器”

“骄”

,即骄傲自满,是指因自身拥有一定的才华或成就,便目中无人、狂妄自大,不再虚心学习、精益求精。

骄傲自满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会让人失去清醒的自我认知,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也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