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民可使由之 孔子治世思想的辩证思考(4 / 9)

加入书签

遍推行义务教育制度,教育逐渐从贵族阶层的特权转变为全民的基本权利。

在中国,经过多年的努力,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5(20年数据),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过60,民众的平均文化水平与认知能力得到了显着提升。

教育的普及,不仅提升了民众的知识水平,更培养了民众的理性思维与批判意识。

现代民众不再满足于简单地“由之”

——遵循政策与指令,而是希望“知之”

——了解政策制定的背景、依据、目标与影响,能够对政策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这种对“知之”

的需求,既是教育普及的结果,也是现代民主社会展的必然趋势。

例如,在城市规划领域,过去往往是政府部门制定规划方案后,直接向民众公示并执行;而现在,更多的城市会通过听证会、座谈会、网络征求意见等方式,让民众参与到规划制定的过程中,向民众详细解释规划方案的设计理念、功能定位与预期效益。

民众通过参与这些过程,不仅了解了规划方案的相关信息,还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提出修改建议,使规划方案更加科学、合理,更符合民众的利益。

这种从“由之”

到“知之”

的转变,正是教育普及带来的社会进步的体现。

(二)信息透明:“使民知之”

的制度保障

在信息不达的春秋时期,统治者与民众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民众难以获取政策相关的信息,这也是“不可使知之”

的重要原因。

而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的展与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为“使民知之”

提供了制度保障。

中国自2008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来,逐步建立了完善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要求行政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不宜公开的内容外,都应当向社会公开。

政府通过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新闻布会等多种渠道,及时、准确地向民众公开政策文件、财政预算、重大项目进展等信息,保障民众的知情权。

信息透明不仅有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更能促进民众对政策的理解与支持。

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间,政府每天通过新闻布会、政务新媒体等渠道,向民众公开疫情数据、防控政策、医疗资源调配情况等信息,详细解释各项防控措施的科学依据与必要性。

民众通过这些信息,能够理解疫情防控的严峻性与复杂性,积极配合各项防控措施,形成了全社会共同抗疫的良好局面。

如果缺乏信息透明,民众无法了解疫情的真实情况与防控政策的依据,很容易产生误解与恐慌,影响防控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民主参与:“使民知之”

的实践路径

现代社会的民主参与,是“使民知之”

的重要实践路径——通过民主参与,民众不仅能够了解政策相关的信息,还能参与到政策制定、执行、监督的全过程,实现从“知之”

到“参与之”

的进一步提升。

在中国,民主参与的形式日益丰富,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信访制度、网络问政等。

这些制度为民众提供了多种参与国家治理与社会事务的渠道,让民众能够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与诉求,参与政策的制定与修改。

例如,在基层群众自治中,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通过村民会议、居民会议等形式,让村民、居民参与到本村、本社区的公共事务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