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民可使由之 孔子治世思想的辩证思考(3 / 9)

加入书签

要先通过教化引导民众遵循规范,待民众的认知能力提升后,再逐步让他们理解背后的缘由。

这种注解将“不可使知之”

视为一种阶段性的策略,而非最终的目的,与孔子重视教育、强调教化的思想相契合。

近代学者梁启也持类似观点,他在《论语解故》中指出:“‘不可使知之’者,非谓禁之使不得知也,谓其知识未到,虽告之而不能知耳。”

梁启认为,“不可使知之”

的关键在于民众的知识水平尚未达到理解的程度,而非统治者刻意隐瞒;统治者的责任在于通过教育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当民众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自然能够理解政策与道理。

这种解读强调了教育对民众认知能力的提升作用,更符合孔子重视教育、倡导教化的整体思想。

(二)核心争论点:“不可使”

的内涵与孔子思想的一致性

历代注解的分歧,本质上围绕着“不可使”

的内涵展开:“不可使”

是“不愿使”

(统治者刻意不让民众知晓),还是“不能使”

(民众认知能力不足,无法知晓)?这一争论的背后,是对孔子思想一致性的考量——如果将“不可使”

解读为“不愿使”

,则与孔子“仁者爱人”

“有教无类”

的思想存在矛盾;如果解读为“不能使”

,则更符合孔子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认知与重视教育的思想。

从孔子的整体思想来看,“仁者爱人”

是其核心价值观,他始终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

“富民教民”

,关注民众的生存与展。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提出“先富之,后教之”

,认为统治者先要让民众富裕起来,然后再对他们进行教育;在《论语?学而》中,他强调“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主张统治者要爱护民众,合理使用民力。

这些思想都表明,孔子并非轻视民众,而是重视民众的福祉与展。

因此,将“不可使知之”

解读为“不能使知之”

,更符合孔子思想的一致性:在春秋时期民众普遍缺乏教育、认知能力有限的背景下,“使民知之”

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孔子主张先“使民由之”

——让民众遵循规范与指令,保障基本的生存与社会稳定;同时,通过“有教无类”

的教育实践,逐步提升民众的认知能力,为未来“使民知之”

奠定基础。

这种解读,既避免了将孔子思想简单归为“愚民政策”

,也更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与孔子重视教育、倡导教化的整体思路。

三、现代审视:从“由之”

到“知之”

的社会进步

随着时代的展,社会结构、教育普及程度与民众的认知能力都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社会中,教育普及化、信息透明化、民主参与成为主流趋势,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得到了广泛重视。

在这一背景下,重新审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不仅要看到其历史局限性,更要从中汲取对现代社会治理有益的启示,实现从“由之”

到“知之”

的社会进步。

(一)教育普及:“使民知之”

的基础条件

春秋时期“不可使知之”

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民众普遍缺乏教育;而现代社会教育的普及,为“使民知之”

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自工业革命以来,各国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