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民可使由之 孔子治世思想的辩证思考(2 / 9)

加入书签

仅不切实际,还可能导致政策执行受阻、社会秩序混乱;而让民众遵循明确的规范与指令行事,既能保障政策的有效落实,也能维护民众的基本生存与社会的稳定。

这种思想,本质上是孔子对当时社会治理现实的一种回应,而非对民众的轻视或压迫。

二、文本争议:历代注解的分歧与核心争论点

自汉代以来,历代学者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的注解便存在分歧,这些分歧不仅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学术思想与政治理念,也构成了理解这句古训的重要线索。

梳理这些注解的分歧,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这句古训的多重内涵,避免陷入单一化、片面化的解读。

(一)传统注解的两种主要倾向

1“愚民说”

:强调统治者对民众的引导与控制

汉代的郑玄、何晏等学者,从“民”

的认知能力有限这一前提出,将“不可使知之”

解读为统治者无需让民众知晓政策的缘由。

郑玄在《论语注》中认为:“民,冥也,可使遵行其事,不可使知其所以然。”

意思是说,民众如同蒙昧的孩童,只能让他们遵循既定的规则行事,无法让他们理解规则背后的深层原因。

何晏在《论语集解》中也引用孔安国的观点:“民可使用而不可使知之,以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

这种注解强调了民众与统治者在认知能力上的差异,认为“使民知之”

既无必要,也不现实,反映了汉代儒家对社会等级与统治秩序的维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宋代的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愚民”

的说法,但也延续了类似的思路。

他认为:“民可使之由于是理之当然,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也。”

朱熹将“由之”

解读为“由于是理之当然”

,即让民众遵循天理与道德规范;而“不可使知之”

则是因为民众的认知能力有限,无法理解“理”

的深层内涵。

朱熹的注解融入了宋明理学的“天理”

思想,将“民可使由之”

与道德教化结合起来,强调统治者的责任是引导民众遵循道德规范,而非让民众深入探究“理”

的本质。

这种“愚民说”

的注解,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占据了主流地位,一方面是因为它符合封建统治者维护等级秩序、强化中央集权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与封建社会中民众普遍缺乏教育、认知能力有限的现实相契合。

但这种注解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它过度强调了民众与统治者之间的认知鸿沟,忽视了民众的主观能动性与认知能力的可提升性,容易被解读为统治者对民众的压迫与控制。

2“教化说”

:强调统治者对民众的教育与启

与“愚民说”

不同,部分学者从孔子“有教无类”

“仁者爱人”

的核心思想出,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进行了更温和的解读,强调“不可使知之”

并非“不愿使知之”

,而是“暂不可使知之”

,核心在于通过教育与教化,逐步提升民众的认知能力,最终实现“使民知之”

清代的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提出:“夫子言‘可使由之’,是许其可教也;‘不可使知之’,是未及教也。”

他认为,孔子并非反对让民众知晓道理,而是认为在民众尚未接受充分教育的情况下,暂时无法理解复杂的道理,因此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