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从曾子之语悟君子担当(4 / 10)
命”
,意味着需要承担起三大责任:一是“政治责任”
,维护封地的稳定与秩序,确保政令畅通;二是“经济责任”
,展生产,改善民生,让百姓安居乐业;三是“军事责任”
,抵御外敌入侵,保护封地的安全。
要承担这些责任,君子不仅需要具备治理智慧(“智”
),能够制定合理的政策、解决复杂的问题;还需要具备忠诚品格(“忠”
),坚守对托付者的承诺,不谋取私利;更需要具备道义担当(“义”
),以百姓福祉为根本,不施行苛政。
例如,春秋时期的郑国大夫子产,受郑简公托付治理郑国,他推行“铸刑书”
“作丘赋”
等改革,既稳定了政局,又促进了经济展,还注重民生改善,深受百姓爱戴,成为“可以寄百里之命”
的典范。
曾子提出“可以寄百里之命”
,正是强调君子需将个人能力与家国责任结合,以“智”
治理,以“忠”
坚守,以“义”
行事,在其位、谋其政,不辜负家国的托付与百姓的期望。
(二)春秋时期的“寄命”
典范:子产治郑的担当
子产治理郑国的事迹,是春秋时期“可以寄百里之命”
的生动实践。
郑国地处中原腹地,夹在晋、楚两大强国之间,常年面临大国争霸的压力,国内又有贵族势力争斗,政局动荡,民生困苦。
郑简公即位后,深知子产的才能与品德,将治理郑国的重任托付给子产。
子产接受托付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政治上,他“铸刑书”
,将法律条文铸在鼎上,公之于众,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让百姓知法、守法,稳定了社会秩序;在经济上,他“作丘赋”
,按土地面积征收军赋,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同时也让赋税更加公平,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在外交上,他凭借智慧与勇气,在晋、楚之间周旋,既维护了郑国的独立与尊严,又避免了郑国卷入大国战争,为郑国赢得了稳定的展环境。
子产在治理郑国期间,还注重倾听百姓的意见。
他设立“乡校”
,让百姓可以在乡校中议论政事,提出意见与建议。
有人劝子产废除乡校,担心百姓的议论会影响政局稳定,子产却回答:“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
这种开放、包容的治理态度,让子产赢得了百姓的广泛支持。
子产治理郑国二十余年,郑国从一个动荡不安的小国,逐渐变得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子产的担当,完美诠释了“可以寄百里之命”
的内涵——以“智”
推行改革,以“忠”
坚守托付,以“义”
关怀百姓,成为后世君子治理国家的典范。
(三)“寄百里之命”
的当代启示:践行使命与责任
在当今社会,“寄百里之命”
的形式已从“治理封地”
扩展为“承担公共责任”
,无论是政府官员治理地方、企业管理者管理企业,还是社会组织负责人推动公益事业,本质上都是“寄命”
式的使命担当。
践行“可以寄百里之命”
的担当,需要我们做到以下三点:
先,提升“能力”
,具备担当使命的素养。
无论是治理地方、管理企业还是推动公益,都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
政府官员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