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从曾子之语悟君子担当(5 / 10)
具备政策制定、公共管理、危机应对等能力,才能更好地治理地方、服务百姓;企业管理者需具备战略规划、团队管理、市场运营等能力,才能带领企业展、创造价值;社会组织负责人需具备资源整合、项目管理、沟通协调等能力,才能推动公益事业、帮助弱势群体。
其次,坚守“初心”
,以公共利益为根本。
“寄命”
的核心是对公共责任的承担,需坚守“以人民为中心”
“以公共利益为根本”
的初心,不谋取私利,不违背道义。
政府官员需牢记“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制定政策、开展工作时,始终将百姓的利益放在位;企业管理者需秉持“社会责任”
理念,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关注环境保护、员工权益、公益事业;社会组织负责人需坚守“公益初心”
,确保公益资源用于帮助需要的人,不滥用公益信任。
最后,保持“担当”
,直面挑战与困难。
承担公共责任往往会面临各种挑战与困难,如政策执行的阻力、市场竞争的压力、公益资源的短缺等,需保持担当精神,不逃避、不退缩,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如,地方官员在推动乡村振兴时,可能会面临资金不足、人才短缺等困难,需积极整合资源、引进人才,逐步解决问题;企业管理者在面对市场危机时,需积极调整战略、优化管理,带领企业渡过难关;社会组织负责人在推动公益项目时,可能会面临资源不足的问题,需积极募捐、拓展合作,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四、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对信念与气节的坚守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是曾子对君子担当的第三重界定,也是君子担当的精神内核,指君子在面临关乎道德、信念、家国大义的关键时刻(“大节”
),能够坚守原则,不被利益诱惑、权力压迫或危险威胁所动摇(“不可夺”
)。
这是对君子“勇”
“义”
“刚”
品格的最高考验,是君子担当精神的灵魂所在。
(一)“临大节而不可夺”
的内涵:气节与原则的坚守
“大节”
在春秋时期,通常指关乎“仁”
“义”
“礼”
“忠”
的关键时刻,如君主无道时是否坚守道义、国家危难时是否挺身而出、利益诱惑面前是否坚守底线。
“不可夺”
则指君子的信念与原则不可被改变,即使面临死亡威胁、权力诱惑或利益收买,也绝不违背自己的道德准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例如,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叔向,在晋国生“栾盈之乱”
时,面临“大节”
考验。
栾盈是晋国的卿大夫,因不满晋国执政者的排挤,动叛乱。
叔向的弟弟叔虎参与了栾盈的叛乱,叔向因此受到牵连,被晋平公囚禁。
有人劝叔向向晋平公求情,甚至可以通过贿赂的方式获释,但叔向拒绝了。
他认为,自己并未参与叛乱,坚守了“臣对君”
的道义,即使被囚禁,也不能违背原则去求情或贿赂。
最终,晋平公查明真相,释放了叔向,并更加信任他。
叔向的行为,正是“临大节而不可夺”
的体现——在面临牵连、囚禁的危机时,坚守道义原则,不被利益或恐惧所动摇。
曾子提出“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正是强调君子需将“气节”
作为担当的核心,在关键时刻坚守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