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从曾子之语悟君子担当(2 / 10)

加入书签

曾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开始重构“担当”

的内涵,将其从血缘与等级的被动义务,转化为基于“仁”

“忠”

“信”

的主动道德自觉。

孔子提出“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将“担当”

与“弘毅”

的品格结合,强调君子需以坚定的意志承担起“仁”

的使命;曾子则进一步细化“担当”

的具体表现,提出“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为君子担当划定了清晰的道德标准。

儒家重构的“担当”

,不再依赖血缘与等级,而是源于个体的道德选择——君子之所以担当,是因为“仁”

的内在驱动,是对“忠”

“信”

的坚守,是对天下苍生的关怀。

这种“担当”

是主动的、自觉的,具有越时代与阶层的普遍价值,为春秋时期的士人提供了清晰的道德指引,也为后世君子担当精神的传承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可以托六尺之孤:君子对生命与信任的守护

“可以托六尺之孤”

,是曾子对君子担当的要界定,指君子可以被托付抚养年幼的君主(“六尺之孤”

代指未成年的君主或贵族子弟)。

这不仅是对君子能力的认可,更是对君子“信”

与“仁”

的考验——“托孤”

背后,是他人对君子的极致信任,是对年幼生命的责任守护,是君子“忠”

“信”

品格的直接体现。

(一)“托六尺之孤”

的内涵:信任与责任的双重重量

“托孤”

在春秋时期是极为严肃的事情,通常生在君主临终或贵族遭遇危机时,将年幼的继承人托付给信任的大臣或亲友。

这种托付,包含双重重量:一是“信任之重”

——托付者将最珍视的生命与家族未来交给对方,相信对方能不负所托;二是“责任之重”

——受托者需承担起抚养、教育、保护年幼继承人的责任,甚至在必要时为其安危付出生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例如,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赵盾,在晋襄公临终前,受襄公托付,辅佐年幼的晋灵公。

赵盾不仅要抚养晋灵公长大,还要在朝堂上抵御其他卿大夫的势力,维护晋灵公的君主地位。

这种“托孤”

责任,要求赵盾既要有能力稳定政局,又要有品德坚守忠诚,不辜负晋襄公的信任。

曾子提出“可以托六尺之孤”

,正是强调君子需具备承载这种信任与责任的品格——既要“信”

,不违背承诺,坚守对托付者的忠诚;又要“仁”

,关爱年幼的被托付者,以慈悲之心守护其成长;更要“勇”

,在面对危险与挑战时,挺身而出,保护被托付者的安全。

(二)春秋时期的“托孤”

典范:周公辅成王的传承

虽然曾子的论述聚焦于春秋时期,但西周初年周公旦“辅成王”

的故事,堪称“托六尺之孤”

的千古典范,也深刻影响了儒家对“托孤”

担当的认知。

周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周公旦作为成王的叔父,受武王托付,摄政辅佐成王。

周公旦在摄政期间,面临内外双重挑战:内部,管叔、蔡叔等诸侯怀疑周公旦有篡位之心,联合武庚动叛乱;外部,殷商残余势力伺机复国,周边部落也对周王朝虎视眈眈。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