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从曾子之语悟君子担当(1 / 10)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论语?泰伯》中,曾子以“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三句,为君子画像立下了掷地有声的标准。
这并非对君子能力的简单描述,而是对君子核心品格——“担当”
的深刻诠释:“托六尺之孤”
是对生命与信任的守护,“寄百里之命”
是对家国与责任的承载,“临大节而不可夺”
是对信念与气节的坚守。
三句话层层递进,从具体责任到精神内核,完整勾勒出儒家理想中君子的担当图景。
透过这席话,我们得以穿越春秋乱世,触摸君子品格的力量,领悟“担当”
二字对个人立身、家国存续的永恒价值。
一、春秋语境下的“担当”
:从宗法责任到道德自觉
要理解曾子对君子担当的论述,需先置身于春秋时期的社会语境。
彼时,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传统宗法制度下的责任体系逐渐松动,而以儒家为代表的士人阶层,正将“担当”
从宗法血缘的被动义务,转化为基于“仁”
“忠”
“信”
的主动道德自觉。
这种转变,为曾子的君子担当论述奠定了时代基础。
(一)西周宗法制度下的“担当”
:血缘绑定的义务
西周时期,“担当”
主要体现为宗法制度下的血缘责任,以“亲亲”
“尊尊”
为核心,通过分封制与宗法制,将责任与血缘、等级紧密绑定。
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需担当起统御诸侯、维护天下秩序的责任;诸侯作为周天子的宗亲或功臣,需担当起镇守封国、缴纳贡赋、随从作战的责任;大夫与士则需担当起辅佐诸侯、管理家臣、传承家族的责任。
这种“担当”
是被动的、基于血缘与等级的义务,而非主动的道德选择。
例如,西周时期的诸侯,其“担当”
的核心是维护宗法制与分封制,若诸侯背叛周天子、不履行贡赋义务,便会被视为“失德”
,面临周天子的征讨与其他诸侯的孤立。
这种“担当”
的边界清晰,责任范围由血缘与等级决定,缺乏个体的道德自主性。
(二)春秋“礼崩乐坏”
下的担当危机:责任体系的瓦解
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权威衰落,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成为社会常态,传统宗法制度下的担当体系逐渐瓦解。
部分诸侯为争夺霸权,违背对周天子的义务,相互攻伐;大夫为扩张势力,违背对诸侯的忠诚,弑君夺权;士人为追求利益,背离对家族的责任,游走于各国之间。
“担当”
成为稀缺品,社会陷入“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
的责任真空。
例如,鲁国的季孙氏身为大夫,却把持鲁国政权,甚至僭用天子之礼,完全违背了“辅佐诸侯、维护宗法制”
的担当;齐国的陈恒(田成子)为夺取齐国政权,弑杀齐简公,打破了“臣对君”
的责任底线。
这些行为,不仅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更让“担当”
成为被质疑的道德概念——人们开始思考:在宗法体系瓦解后,“担当”
的基础是什么?君子应如何践行担当?
(三)儒家对“担当”
的重构:道德自觉的觉醒
面对担当危机,以孔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