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从孔子自谦观文与躬行之重(2 / 14)

加入书签

在春秋时期还包含着礼仪规范的内涵。

西周以来形成的“礼乐制度”

,是当时社会秩序的核心支撑,“礼”

作为“文”

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定了不同身份、不同场合下人们的言行举止、服饰器物等,大到国家祭祀、朝聘会盟,小到日常交往、婚丧嫁娶,都有严格的礼仪规范。

这些礼仪规范不仅是外在的行为准则,更蕴含着“尊尊”

“亲亲”

的等级观念与道德伦理,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和而不同”

的重要保障。

孔子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对“礼”

的重视达到了极致。

他认为“克己复礼为仁”

,将遵守礼仪规范视为实现“仁”

的重要途径。

在日常生活中,孔子自身便是“礼”

的践行者:“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

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

没阶,趋进,翼如也。

复其位,踧踖如也。”

(《论语?乡党》)从进入朝堂的步态、神色,到登上厅堂的姿态、气息,再到离开时的言行举止,孔子都严格遵循礼仪规范,将“礼”

融入一举一动之中。

对于弟子,孔子也始终强调“礼”

的学习与实践。

他教导弟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要求弟子在言行举止上符合“礼”

的要求;当弟子宰我认为三年之丧过长,提出“期可已矣”

时,孔子严厉批评他“不仁”

,认为守丧之礼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是“礼”

与“仁”

的结合。

在孔子看来,“礼”

作为“文”

的重要内容,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一个人只有掌握并遵守“礼”

的规范,才能在社会中立足;一个国家只有恢复“礼”

的秩序,才能实现长治久安。

因此,孔子“文,莫吾犹人也”

的表述,也包含着他对自己礼仪修养的自信——经过长期的学习与实践,他对“礼”

的理解与践行已达到较高水准,能够成为弟子与他人的榜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文”

即道德修养:塑造君子人格的途径

在春秋时期的“文”

的内涵中,道德修养是其核心与灵魂。

无论是典籍学识的学习,还是礼仪规范的践行,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塑造“君子”

人格。

“君子”

是春秋时期士大夫阶层追求的理想人格典范,而“文”

则是实现这一理想人格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典籍中的道德思想,人们能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通过践行礼仪规范,人们能够将道德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最终成长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的理想人格。

孔子对“君子”

的道德修养有着明确的要求,他提出“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坦荡荡”

等一系列关于君子道德的论述,将“仁”

“义”

“礼”

“智”

“信”

作为君子的核心品德。

而这些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