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从孔子自谦观文与躬行之重(3 / 14)
德的形成,离不开“文”
的滋养。
例如,学习《诗》能够“兴、观、群、怨”
,激人们的情感共鸣,培养仁爱之心;学习《书》能够了解先王的仁德之举,树立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学习《礼》能够规范自身言行,培养谦逊、恭敬的品德。
可以说,“文”
是君子道德修养的“源头活水”
,没有“文”
的滋养,君子的道德人格便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君子人格的完善,他通过不断学习“文”
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同时也通过“文”
的传授,引导弟子们走向君子之路。
他对弟子颜回的称赞“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便是对颜回通过“文”
的修养达到高尚道德境界的肯定。
当孔子说“文,莫吾犹人也”
时,他所表达的不仅是对自己典籍学识与礼仪修养的自信,更是对自己通过“文”
的学习,在道德修养上已达到与其他君子相当水平的认知。
但这种认知并非自满,而是为他进一步追求“躬行君子”
奠定了基础——“文”
的修养是“躬行”
的前提,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文”
的基础,才能更好地践行君子之道。
二、“躬行君子”
:孔子对“行”
的极致追求
如果说“文,莫吾犹人也”
是孔子对自身“知”
的修养的客观判断,那么“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则是他对自身“行”
的境界的谦逊自省。
“躬行”
,即亲身实践、身体力行,“躬行君子”
便是将君子的道德理念、礼仪规范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践行君子之道,实现“知”
与“行”
的统一。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行”
远比“知”
更为重要,“文”
的修养最终必须落到“躬行”
之上,否则便只是空洞的理论,无法真正实现“仁”
的境界。
(一)“躬行”
是“文”
的归宿:从“知”
到“行”
的跨越
孔子始终强调“知”
与“行”
的统一,认为“文”
的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行”
,“躬行”
才是“文”
的真正归宿。
他曾批评那些只注重“文”
的表面形式,而不注重实践的人,认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即使将《诗》背得滚瓜烂熟,若不能将其中的思想运用到治国理政、外交应对的实践中,这样的“文”
也毫无用处。
在孔子看来,“知”
而不“行”
,如同“学而不思则罔”
,只是徒有虚名,无法真正提升个人修养,更无法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孔子自身便是“知”
与“行”
统一的践行者。
他不仅深入学习古代典籍,掌握礼仪规范,更将这些“文”
的修养切实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与政治实践中。
在政治上,孔子曾担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职,在任期间,他推行“堕三都”
的政策,试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