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从孔子自谦观文与躬行之重(1 / 14)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论语?述而》中,孔子一句“文,莫吾犹人也。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如同一面澄澈的镜子,映照出这位圣人对自身修养的清醒认知与对“行”
的极致追求。
寥寥十六字,既包含着孔子对自己“文”
的修养与他人不相上下的客观判断,更蕴含着他对“躬行君子”
这一境界尚未达成的谦逊自省。
这并非简单的自谦之语,而是孔子对“知”
与“行”
关系的深刻体悟,是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致力于“克己复礼”
的真实写照。
透过这句话,我们得以深入探究孔子思想中“文”
与“躬行”
的丰富内涵,感受其“知行合一”
的思想雏形,更能从中汲取对当代人修身治学、处世行事的深刻启示。
一、春秋语境下“文”
的内涵与价值
要理解孔子“文,莫吾犹人也”
的表述,先需置身于春秋时期的文化语境,厘清“文”
在当时的具体内涵与社会价值。
春秋时期,“文”
并非仅指今日我们所理解的文学、文章,而是一个涵盖知识、礼仪、道德、文化修养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概念,是当时士大夫阶层必备的核心素养,更是维系社会秩序、传承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
(一)“文”
即典籍学识:传承先王之道的载体
在春秋时期,“文”
先指代的是对古代典籍的学习与掌握。
这些典籍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是上古至西周时期文化、历史、政治、道德思想的结晶,记载着先王治国理政的经验、圣人的道德训诫以及先民的生活智慧。
对于士大夫而言,学习这些典籍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继承先王之道、肩负文化传承使命的象征。
孔子自幼便对古代典籍抱有浓厚兴趣,《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他“十有五而志于学”
,成年后更是“韦编三绝”
,反复研读《周易》,对《诗》《书》《礼》《乐》的整理与传播倾注了毕生心血。
他曾言“不学《诗》,无以言”
“不学《礼》,无以立”
,将典籍学习与个人言行举止、立身处世紧密相连。
在孔子看来,典籍中的知识并非僵化的文字,而是蕴含着治理天下、修养身心的大道。
通过学习“文”
,士人能够了解历史兴衰的规律,领悟圣人的道德理念,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许多古代典籍面临散失的风险,文化传承陷入危机。
孔子对典籍的学习与整理,实则是在抢救与传承中华文脉。
他将散落的典籍进行系统整理、修订,使其得以流传后世;同时,他广收弟子,以典籍为教材,向弟子们传授其中的思想智慧,让先王之道得以延续。
从这个角度而言,孔子所说的“文,莫吾犹人也”
,既是对自己典籍学识的客观评价——经过数十年的学习与钻研,他对古代典籍的掌握已达到当时的较高水平,与其他优秀的士大夫相比毫不逊色;更是对自己肩负文化传承责任的一种确认——他已具备将“文”
的知识传授给弟子、传承给后世的能力。
(二)“文”
即礼仪规范:维系社会秩序的准则
除了典籍学识,“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