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三人行 师道的寻常之光(2 / 9)
,孔子在出使卫国时特意带上他,学习其谈判技巧;子路是武士,“性鄙,好勇力,志伉直”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却在保护师生安全时“勇者不惧”
,孔子遇险时总让他断后;颜回是贫士,“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论语?雍也》),却能“闻一以知十”
,孔子常让他复述讲学内容,查漏补缺。
这种多元的“师”
的形态,拓宽了学习的边界。
“三人行”
的核心是“在场性”
——与他人共处的每一刻都可能产生教学关系。
《论语?先进》记载“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孔子让弟子各言其志。
子路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孔子“哂之”
;冉有说“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公西华说“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轮到曾皙,他“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孔子长叹一声:“吾与点也!”
(《论语?先进》)
这便是“三人行”
中弟子启老师的例证——曾皙的志向让孔子反思自己“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执着,原来在治国之外,还有“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的境界。
学习不是单向的传授,而是双向的互动,正如《礼记?学记》“教学相长也”
,在与他人的相处中,每个人既是学习者,也是教育者。
对比“独学而无友”
的局限,更显“三人行”
的价值。
《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独自学习容易陷入偏见——就像坐井观天的青蛙,以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
而“三人行”
能通过不同视角的碰撞,打破认知盲区。
孔子周游列国时,与弟子们“陈蔡绝粮”
仍“讲诵弦歌不衰”
(《史记?孔子世家》)。
当时子路饿得拄着剑站不稳,抱怨“君子亦有穷乎”
;子贡主张“且往见楚君”
求援;颜回却平静地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
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史记?孔子世家》)。
三人不同的反应让孔子深受触动,他借此给弟子们讲“君子固穷”
的道理,这种“同伴学习”
的模式,是“三人行必有我师”
的生动实践。
二、必有我师:智慧的普遍性认知
“必有我师”
的“必”
字,体现孔子对智慧普遍性的坚定信念——无论他人身份如何,必然有值得学习之处。
《论语?子张》记载子夏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可见这句话在孔门弟子中广泛流传,成为共识。
这种信念源于孔子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人的本性相近,后天习惯导致差异,但每个人都在某些方面形成了优于他人的“习”
,这些“习”
便是“师”
的所在。
就像山林里的树木,松树耐寒,柳树耐湿,各有其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