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三人行 师道的寻常之光(3 / 9)

加入书签

不能说哪种树绝对优越。

孔子眼中的“师”

不拘一格:

可以是品德高尚者,如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论语?卫灵公》),在卫国政治清明时做官,混乱时就隐居,孔子称赞他“君子哉蘧伯玉”

,并向他学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的处世之道。

可以是技艺精湛者,如乐师挚“鼓琴瑟”

技艺高,孔子向他学习音律,《论语?微子》记载“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

,可见乐师们分散后,孔子仍怀念他们的技艺。

甚至可以是反面教材,如季氏“八佾舞于庭”

的僭越,让孔子反思“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从其错误中汲取教训,更加坚定“克己复礼”

的决心。

“必有我师”

的认知,打破了“权威崇拜”

的桎梏。

春秋时期“天子、诸侯、大夫”

构成的等级制度,使知识传授也带有等级色彩——天子向诸侯传“王法”

,诸侯向大夫传“邦典”

,平民几乎没有学习机会。

孔子却认为“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面对仁德之事,即使是老师也不必谦让。

他向老子问礼时,老子告诫他:“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回来后对弟子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种对非儒家学者的推崇,体现了“必有我师”

的开放心态——智慧不分学派,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对比“唯我独尊”

的傲慢,更显“必有我师”

的价值。

《论语?宪问》记载“原壤夷俟”

,原壤是孔子的老朋友,却伸着腿坐着迎接他,态度傲慢无礼。

孔子批评他“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论语?宪问》),这种傲慢使他失去了学习他人的可能——就像蒙眼的马,看不到路边的青草。

而孔子“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即使面对地位低微者也能虚心请教。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郯子来朝”

,郯国是小国,郯子却精通古代官制,讲述“少皞氏以鸟名官”

的典故。

孔子听说后,“见于郯子而学之”

,回来后对弟子说“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这种谦逊使他能不断丰富知识,就像海绵吸水,不分清水浊水,先吸收再过滤。

三、择其善者而从之:积极的学习实践

“择其善者而从之”

的“善”

,涵盖品德、能力、言行等多方面。

《说文解字》“善,吉也”

,指美好、有益的特质。

孔子的“择善”

不是盲目模仿,而是有选择的吸收。

《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强调不臆测、不绝对、不固执、不自我,这种理性态度使“择善”

避免了盲从。

他向子产学习“宽猛相济”

的执政理念。

子产治理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