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3 / 9)
里,藏着惊人的专注。
《孔子家语?在厄》记载“孔子厄于陈蔡,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
——野菜汤里连一粒米都没有,颜回在破庙里用三块石头支起陶罐,火苗舔着罐底,把野菜煮成了深绿色的糊糊。
孔子却在火堆旁给弟子讲“仁”
,讲到“己欲立而立人”
时,突然问:“刚才谁把饼分了?”
弟子们面面相觑——根本没饼可分,夫子连饿了几天都忘了。
还有一次,颜回做饭时“煤炱堕甑中,饭污,因食之”
(《孔子家语?颜回》),被子贡看见,以为他偷吃。
孔子知道后,没有立刻斥责,而是在吃饭前“祷于天”
:“吾子之饭,若有窃食者,天厌之。”
颜回赶紧说明情况,孔子叹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孔子家语?颜回》)在饥饿中仍能保持对弟子的信任,这种“忘食”
不是健忘,是“道”
的重量压过了生理的需求。
孔子最看不起“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论语?阳货》)的人。
他在卫国见那些“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的士人,说他们“难矣哉”
(《论语?阳货》)——就像田里的野草,只知道疯长,结不出一粒粮食。
而自己“愤忘食”
,是“生无所息”
(《周易?系辞》)的生命态度:人生不是用来“饱食”
的,是用来“行道”
的。
王充在《论衡?效力》里说得透彻:“孔子周流,无所留止,非圣才不明,道大难行,故委国而去。”
这“委国而去”
不是逃避,是“愤”
的另一种形式——此地不容,便去彼地;此时不行,便待彼时,像西西弗斯推石上山,每一次滚落,都是下一次力的开始。
三、乐以忘忧:困境中的精神突围
“乐以忘忧”
的“乐”
,不是小儿得糖的雀跃,是“孔颜之乐”
的深沉愉悦。
《论语?雍也》记载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这“乐”
与孔子的“乐”
是同源的——不是因为环境好,是因为心里有“道”
这棵常青树,再贫瘠的土地也能扎根。
孔子的“忧”
有明确的清单:“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述而》)这四件事像四块石头压在他心上:道德不进步,学问不传授,该做的好事不做,犯了错不改——这些才是值得失眠的大事。
至于“贫与贱”
(《论语?里仁》),他看得很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陈蔡之困”
是对“乐以忘忧”
的极致考验。
鲁哀公四年,吴伐陈,楚救陈,恰好孔子一行在陈蔡之间,两国大夫怕他“辅楚害陈”
,派兵把他们围在了荒野。
“不得行,绝粮。
从者病,莫能兴”
(《史记?孔子世家》),子路拄着剑站起来,剑柄的铜箍都磨亮了:“君子亦有穷乎?”
语气里带着怨气。
孔子放下手里的琴——他刚弹到《文王操》的高潮,弦都快断了。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他的声音很平静,像在说别人的事。
然后叫过子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