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雅言 诗书礼的声音(3 / 8)

加入书签

以比官吏之贪”

,确保弟子理解其讽刺意味。

“兴”

是起兴,如《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用雅言的韵律(“华”

“家”

押韵)能引情感共鸣——桃花盛开的意象与新娘出嫁的喜悦通过韵律相连,正如《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

,雅言的声韵是情感的最佳载体。

子夏曾问“《诗》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何谓也?”

孔子答“绘事后素”

(《论语?八佾》),正是因为子夏用雅言理解了诗句的美感,这种共鸣离不开语言的统一。

孔子用雅言教《诗》,强调其“兴观群怨”

的功能。

《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兴”

(激情感)需雅言的韵律——《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的苍凉感,通过雅言的入声韵(“苍”

“霜”

)传递,方言的平声韵则难以表达;

“观”

(观察社会)需雅言的准确——《诗经?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月辛卯。

日有食之,亦孔之丑”

,用雅言准确的时间称谓(“朔月”

指初一),能让弟子理解当时的天文灾异;

“群”

(团结众人)需雅言的共识——弟子们来自不同国家,只有通过雅言,才能对《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的宴饮之乐产生共同理解;

“怨”

(委婉批评)需雅言的含蓄——《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用雅言的反问语气(“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表达对无礼者的批评,既尖锐又不失文雅,方言的直白则可能显得粗俗。

《诗》用雅言的传统,影响后世的诗歌创作。

汉代“乐府诗”

需合“乐府官话”

(继承雅言)才能演唱,《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的押韵,与《诗经》的雅言韵律一脉相承;唐代律诗的押韵遵循“官韵”

(《切韵》系统),与雅言的规范一致,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下”

“来”

虽不押韵(古音押韵),却符合唐代官话的语音系统;直至今天,普通话朗诵唐诗仍能体会其韵律美,证明统一语言对文学传承的重要性,这与孔子用雅言教《诗》的初衷一致。

三、《书》用雅言:历史智慧的准确传递

《尚书》作为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记载了唐虞至商周的重要史事(如“尧典”

“汤誓”

“牧誓”

),是孔子“述而不作”

的重要依据。

这些文献最初用“古雅言”

写成,经过数百年流传,若不用雅言讲授,极易因方言差异导致误读,如“天命”

在雅言中是“上天的命令”

(政治概念),而某些方言可能曲解为“吉凶祸福”

(迷信概念),失去其原有的政治内涵。

孔子对《尚书》的解读,依赖雅言的准确词汇。

《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俊德”

在雅言中特指“大德”

(如尧的“钦明文思”

),孔子在讲授时强调“孝悌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