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雅言 诗书礼的声音(4 / 8)

加入书签

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正是基于雅言对“俊德”

的理解——“亲九族”

是“仁”

的;若用方言将“俊德”

解为“才能”

,则失去其伦理意义。

《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道心”

在雅言中是“道义之心”

,孔子将其展为“仁”

的思想,告诫弟子“道心者,仁也,需精一守中”

;而齐地方言将“道心”

称为“天心”

,易与“天命”

混淆,孔子特意用雅言辨析“道心在人,天命在天,不可混为一谈”

“《书》用雅言”

的核心是保持历史的真实性。

《论语?为政》“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孔子感叹历史记载的缺失,而雅言作为规范语言,能减少文献传抄中的误差。

他整理《尚书》时,“删其繁重,取其切于教化者”

(《汉书?艺文志》),用雅言统一术语,如将不同版本中的“德”

“得”

统一为“德”

(雅言中“德”

指品德,“得”

指获得),确保弟子能准确把握“三代之治”

的智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尚书?商书?汤誓》记载商汤伐桀的誓师词:“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孔子用雅言讲解时,特别强调“天命”

不是宿命,而是“民心所向”

,因雅言中“天”

与“民”

相通(《尚书?泰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若用方言将“天命”

解为“天帝的命令”

,则会歪曲汤武革命的正义性,这正是孔子坚持用雅言的原因——历史的真相依赖语言的准确传递。

对比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更显《书》用雅言的必要性。

诸子百家各用方言着书,导致“道术将为天下裂”

(《庄子?天下》):墨家用语“兼爱”

“非攻”

带有鲁南方言特色,道家“道”

“自然”

的表述受楚地方言影响,法家“法”

“术”

“势”

的术语则有三晋方言印记;而孔子用雅言传《书》,为儒家思想奠定了统一的术语基础,如“德”

“礼”

“仁”

等核心概念在雅言中保持稳定,使儒家学说能跨越地域传播。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说“名者,大理之章也”

,强调语言对思想的决定作用,这正是对孔子“《书》用雅言”

传统的继承。

当《尚书》的“明德慎罚”

通过雅言准确传递,“为政以德”

的儒家思想才能深入人心,可见语言的统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保障。

四、执礼用雅言:仪式庄重的语言保障

“执礼”

指执行礼仪(如祭祀、宴饮、朝聘),这些场合的语言需庄重、准确,雅言是最佳选择。

《礼记?曲礼》“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

,“安定辞”

即语言沉稳规范,方言的随意性会破坏礼仪的严肃性,如祭祀时称呼“神灵”

的称谓,雅言称“皇天上帝”

“列祖列宗”

,而方言可能用“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