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三慎 夫子的敬畏之心(2 / 8)

加入书签

(《论语?乡党》),弯腰的弧度里藏着对生命源头的敬畏;“献酬辞让”

时“降,出,必退,敬慎如始”

(《礼记?祭统》),从始至终保持恭敬,正如《周易?谦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

,谦卑是接近神圣的唯一路径。

这种“敬”

在现代语境中可转化为“文化认同”

——通过祭祀仪式传承家族记忆与民族精神,如清明节祭祖不仅是对先人的缅怀,更是对“孝道”

文化的践行。

“慎齐”

的现代转化是“仪式感”

的留存与精神的回归。

日本的“盂兰盆节”

人们会“迎魂、祭祖、送魂”

,在檐下挂灯笼指引祖先回家,这种对传统的坚守与孔子“慎齐”

相通;西方的“感恩节”

全家团聚感恩丰收,与《礼记?月令》“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的感恩精神一致。

当代中国的“文化寻根”

运动中,年轻人穿汉服行成人礼、家族修撰族谱、地方恢复传统庙会,这些实践虽简化了古代斋戒的繁琐流程,却保留了“敬慎”

的核心——通过仪式暂停日常的浮躁,回归对生命与传统的思考,正如孔子在斋戒室中“澄心净虑”

,现代人也需要这样的精神驿站。

二、战:兵事中的审慎之道

“战”

在孔子眼中是“危事也”

(《论语?子罕》),《说文解字》“战,斗也”

,指武装冲突,《司马法》“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

,虽承认战争有正义性,但需极度审慎。

孔子的“慎战”

不是“非战”

,而是“不轻易言战”

——《论语?卫灵公》记载卫灵公问陈(阵法),孔子答“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次日便离开卫国,这种回避不是不懂军事,而是反对卫灵公“好战”

的倾向,正如《孙子兵法》“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的审慎关乎国家存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春秋时期的战争礼仪,仍残留“军礼”

的温情。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记载宋襄公与楚交战,坚持“不重伤(不伤害受伤者),不禽二毛(不擒获老人),不鼓不成列(不攻击未列阵的敌人)”

,这种“蠢猪式的仁义”

虽被毛泽东批评,却体现当时对战争的约束;《周礼?夏官?司马》“以军礼同邦国”

,规定战争需“告于天子”

“卜于太庙”

,获得正当性授权。

孔子推崇的“义战”

需符合三重标准:“禁暴”

(制止暴行)、“保民”

(保护百姓)、“救亡”

(挽救危亡),齐鲁夹谷之会中,他以周礼挫败齐国“以兵劫鲁侯”

的图谋,“归而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史记?孔子世家》),正是“禁暴保民”

的实践。

“慎战”

的核心是“保民”

,而非争夺土地与财富。

《论语?子路》记载子贡问“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孔子答“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左衽矣”

,肯定管仲阻止游牧民族入侵、保全中原百姓的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