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三慎 夫子的敬畏之心(3 / 8)
绩。
他认为“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论语?子路》),战争的前提是“教民”
——让百姓明白为何而战,《礼记?檀弓》“师出不逾时”
(战争不过一个季节),避免长期战乱伤及民生,这种“民本”
思想比“善战”
更显政治智慧。
“慎战”
的现代诠释是“集体安全”
与“人道主义”
的结合。
1945年《联合国宪章》确立“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原则,仅允许“自卫”
与“联合国授权”
的战争;1949年《日内瓦公约》规定“保护战俘、平民、医护人员”
,禁止“生化武器”
“集束炸弹”
等不人道武器,正是“慎战”
精神的制度化。
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主张通过对话解决争端,如“一带一路”
倡议以经济合作代替军事对抗,2020年促成“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
的谈判,体现“以和为贵”
的东方智慧,与孔子“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论语?季氏》)的主张一脉相承。
三、疾:病痛中的生命觉醒
“疾”
在儒家语境中不仅是生理不适,更是对生命有限性的警醒,《说文解字》“疾,病也”
,甲骨文“疾”
像“人躺在床上,身上有箭头”
,本义是外伤,后泛指疾病。
孔子的“慎疾”
包含三重内涵:预防(“君子有三戒”
)、调养(“食饮有节”
)、正视(“君子不病君子”
),这种“慎”
是积极的生命管理,而非消极的讳疾忌医。
春秋时期的“慎疾”
实践,融合养生智慧与伦理规范。
《论语?乡党》详细记载孔子的生活习惯:“食不语,寝不语”
(避免分心影响消化与休息)、“不多食”
(控制食量)、“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注重饮食卫生与时节)、“不撤姜食”
(姜有养生功效),这些习惯与现代“健康饮食”
理念高度契合。
《礼记?曲礼》“居丧之礼,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
,规定居丧时仍需照顾身体,可见“慎疾”
与“尽孝”
并行不悖;《左传?成公十年》记载晋景公“梦大厉,召桑田巫。
巫言如梦。
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
’”
因不信医而亡,反衬孔子“慎疾”
的理性。
“慎疾”
的深层是“知命”
的智慧——承认生命有限,更需珍惜。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
(《论语?为政》),深知“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论语?颜渊》),故病中仍保持尊严:“疾,君视之,东,加朝服,拖绅”
(《论语?乡党》)——君主探视时,头朝东躺卧(符合礼制),身上加盖朝服,拖着大带(表示仍在履职),这种“病而不废礼”
的态度,体现对生命的尊重。
《论语?子罕》记载“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
(想用家臣礼仪对待,如同诸侯),孔子病愈后反对:“久矣哉,由之行诈也!
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