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丧侧之食 未饱的敬意(3 / 9)
中“曾子谓子思曰:‘汲!
吾执亲之丧也,水浆不入于口者七日’”
,曾子的七日不食或许有过度之嫌,但那份情感的真诚与孔子的“未饱”
同出一源。
“不忍之心”
的培养,是儒家修身的重要内容。
《论语?里仁》“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在丧侧“未饱”
,正是“无终食之间违仁”
的体现——即使在饮食这短暂时刻,也不违背“仁”
的要求。
这种修身功夫,让“不忍之心”
成为本能,如《礼记?大学》“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对他人痛苦的体恤,是“厚”
的体现。
子路初学时“好勇力,志伉直”
,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学会“临丧则必有哀色”
,其转变过程正是“不忍之心”
从外在要求内化为内在本能的例证。
三、丧礼文化:“未饱”
所处的礼仪生态
春秋时期的丧礼,是维系社会伦理的重要纽带。
《礼记?昏义》“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
,将丧礼与冠礼、婚礼、祭礼并列为四大礼,且尤为“重”
,因其涉及“生死”
这一终极命题,能最直接地激人的道德情感。
孔子所处的时代,“礼崩乐坏”
的浪潮虽已冲击传统,但丧礼的严肃性仍被普遍重视,《左传?隐公元年》“赠死不及尸,吊生不及哀,豫凶事,非礼也”
,明确批评吊丧不及时、提前准备凶事等不合时宜的行为,可见丧礼的神圣性仍在人们心中占据重要位置。
丧礼中的饮食环节,承担着“合族”
与“示仁”
的双重功能。
《仪礼?士丧礼》记载,宾客赴丧宴,“兄弟北面,众宾东面”
,按亲疏远近排位就坐,饮食中清晰体现“亲亲”
伦理;丧家“有疾,饮酒食肉”
(《礼记?丧大记》)——若因哀痛过度生病,可破例饮酒食肉以保养身体,宾客“未尝饱也”
则体现“仁民”
关怀——通过共同的饮食节制,将个体的悲伤转化为群体的共情,如《礼记?大传》“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丧礼饮食正是这些核心伦理的实践场域。
“未饱”
是丧礼饮食礼仪的“小节”
,却能见微知着显“大义”
。
《礼记?经解》“恭俭庄敬,《礼》教也”
,“未饱”
是“恭俭”
的具体表现;《论语?学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未饱”
是“慎终”
的细微体现。
与“三年之丧”
的大节相比,“未饱”
看似微不足道,却如《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
所强调的,在细微处更能见精神——就像《仪礼?乡饮酒礼》中“一献之礼”
的繁琐流程,从“谋宾”
“戒宾”
到“献酬”
“旅酬”
,每个环节都藏着“和为贵”
的深意,“未饱”
这一细节也藏着“仁为贵”
的内核。
不同等级的丧礼,饮食规范差异显着,更凸显“未饱”
的普遍性。
天子崩,“七日而殡,七月而葬”
,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