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志道游艺 君子的修身路(7 / 9)

加入书签

其中矣”

(《论语?子张》),是“依于仁”

的体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论语?子张》),是“据于德”

的表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论语?子张》),是“志于道”

的坚守。

子夏的践行,证明“艺”

的学习能通向“道”

的追求。

七、历史回响:从孔门到后世的修身传承

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学者们对四者各有侧重又相互融合。

淳于髡“滑稽多辩”

(艺),“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仁);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道),“富贵不能淫”

(德);荀子“劝学”

(艺),“性恶论”

(德),共同推动了四者的传播,使“志道、据德、依仁、游艺”

成为士人的修身共识。

汉代的太学,以“五经”

为核心,培养“志于道”

的人才;以“孝廉”

取士,选拔“据于德”

的官员;以“乡饮酒礼”

教化,践行“依于仁”

的精神;以“六艺”

教学,涵养“游于艺”

的情趣。

这种教育体系,使四者通过官方渠道得以推广,正如《汉书?儒林传》所言“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

唐代的科举制度,虽以“诗赋”

取士(艺),但仍强调“明经”

(道)、“德行”

(德)、“仁政”

(仁),如韩愈“文以载道”

,将“艺”

(文章)与“道”

(儒家之道)结合;柳宗元“永州八记”

,以“艺”

(散文)表达“仁”

(民生关怀),使四者在科举时代仍保持平衡。

宋代的教育,是四者传承的高峰。

白鹿洞“为学之序”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对应“游于艺”

;“修身之要”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对应“据于德”

;“处世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对应“志于道”

;“接物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对应“依于仁”

(《白鹿洞揭示》),使四者成为可操作的修身指南。

八、当代践行:四者合一的现代意义

在个人修身层面,四者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志于道”

表现为“确立人生理想”

,如科学家“为真理献身”

,教育家“为育人奋斗”

;“据于德”

表现为“坚守道德底线”

,如商人“诚信经营”

,官员“廉洁奉公”

;“依于仁”

表现为“关爱他人”

,如志愿者“奉献爱心”

,邻里“互助友爱”

;“游于艺”

表现为“培养兴趣爱好”

,如绘画、音乐、运动,在艺术中涵养身心。

四者的结合,能让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衡与充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教育领域,“素质教育”

与四者高度契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