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志道游艺 君子的修身路(6 / 9)

加入书签

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这种自省涵盖了德(忠)、仁(信)、艺(习),是对四者关系的生动实践——在日常反思中,让四者协同展。

四者的平衡是关键,偏废其一便会残缺。

只“志于道”

而不“游于艺”

,会沦为“苦行僧”

;只“游于艺”

而不“志于道”

,会沦为“玩物丧志”

;只“据于德”

而不“依于仁”

,会沦为“伪君子”

;只“依于仁”

而不“据于德”

,会沦为“滥好人”

孔子强调“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论语?雍也》),四者的平衡就是“中庸”

,既不过分,也无不足,恰到好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宋代的朱熹,对四者关系有深刻阐释:“志于道,道者,人所共由之理,如父之慈,子之孝,君仁臣忠之类是也。

据于德,德者,己之所独得于道者,如能尽父子君臣之道,是也。

依于仁,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盖道之体也。

游于艺,艺则礼乐射御书数之谓,所以涵养性情,而游息焉者也。”

(《论语集注》)他认为四者从“共由之理”

到“独得之德”

,再到“心之仁”

,最后到“艺之游”

,是从外到内、从理到情的完整修身过程。

六、孔门弟子的践行:四者合一的生动案例

颜回践行四者,以“仁”

为核心。

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是“志于道”

的坚守;“不迁怒,不2过”

(《论语?雍也》),是“据于德”

的表现;“退而省其私,亦足以”

(《论语?为政》),是“依于仁”

的推己及人;“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论语?颜渊》),是“游于艺”

(礼)的实践。

孔子赞其“贤哉,回也!”

,因其近乎四者合一的境界。

子贡践行四者,以“艺”

见长。

他“利口巧辞”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存鲁、乱齐、破吴、强晋”

,是“游于艺”

(言语)的成就;“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论语?先进》),是“据于德”

(诚信经营)的体现;“夫子之墙数仞”

(《论语?子张》)的比喻,是“依于仁”

(维护师道)的表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论语?公冶长》),是“志于道”

的追求。

子贡的四者践行,展现了“艺”

对“道”

的辅助作用。

子夏践行四者,以“学”

为径。

他“文学”

见长(《论语?先进》),“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是“游于艺”

(文学)的实践;“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