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志道游艺 君子的修身路(4 / 9)

加入书签

>

的实践,面临“爱有差等”

的现实。

孔子不主张“兼爱”

(如墨子),而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从亲人到民众再到万物,爱的程度有差异,但本质都是“仁”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认为守丧一年即可,孔子批评他“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论语?阳货》),强调“依于仁”

要从最亲近的人开始,才能推己及人。

唐代的杜甫,“依于仁”

的诗人。

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感慨,是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祈愿,是“己欲立而立人”

的仁心;“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的牺牲精神,更是“依于仁”

的极致表现,正如孟子所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宋代的范仲淹,“依于仁”

的名臣。

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任参知政事时推行“庆历新政”

,“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

,试图改善民生;在地方为官时,“兴学校、修水利”

,如“泰州西溪盐仓监时,筑海堤数百里”

,保护百姓免受潮灾(《宋史?范仲淹传》)。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

的仁心,是“依于仁”

在政治领域的生动实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四、游于艺:生活的情趣涵养

“游于艺”

的“游”

,是“从容涵泳”

,《说文解字》“游,旌旗之流也”

,引申为“自在嬉戏”

;“艺”

指“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周礼?保氏》),是古代君子的必备技能。

孔子的“游于艺”

,不是功利的技能训练,而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

之外的生活调剂,是“玩物丧志”

的反面,通过艺术与技能的熏陶,涵养性情、完善人格。

“游于艺”

的“游”

字,强调心态的自由。

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述而》),不是被音乐控制,而是“游”

于音乐之中,享受艺术的熏陶;他“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论语?述而》),与他人唱歌,若对方唱得好,必请再唱一遍,然后和声,这种从容的态度,正是“游”

的体现。

“游于艺”

让君子在紧张的修身之外,获得心灵的放松与滋养。

“六艺”

各有其修身功能:“礼”

规范行为,“乐”

调和情感,“射”

培养专注,“御”

训练协调,“书”

提升表达,“数”

锻炼思维。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诗经》能激情感,礼仪能确立人格,音乐能完善修养,可见“艺”

是修身的重要辅助。

“游于艺”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