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志道游艺 君子的修身路(3 / 9)
p>
孔子批评这种人“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
(《孟子?尽心下》),强调“据于德”
必须有原则、有坚守,不能随波逐流。
汉代的苏武,“据于德”
的典范。
他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便“啮雪与旃毛并咽之”
;“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便“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汉书?苏武传》)。
这种对“忠德”
的坚守,使他成为“据于德”
的千古楷模,正如孔子所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明代的方孝孺,“据于德”
而殉道。
朱棣动“靖难之役”
夺取皇位,命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
最终被“诛十族”
(《明史?方孝孺传》)。
他坚守的“忠德”
虽有时代局限,但其“宁死不屈”
的品德,正是“据于德”
的刚烈表现。
三、依于仁:爱人的初心秉持
“依于仁”
的“依”
,是“依靠”
“凭借”
,《说文解字》“依,倚也”
,意为“如倚仗般信赖”
;“仁”
是“爱人”
(《论语?颜渊》),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
这种“爱”
不是狭隘的私情,而是“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学而》)的博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的推己及人。
“依于仁”
就是让“爱人之心”
成为行为的指南,无论对待亲人、朋友还是陌生人,都能心怀善意。
“仁”
是“德”
的核心,“据于德”
最终要落实到“依于仁”
。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没有仁心,礼乐便成了空洞的形式。
“依于仁”
强调“仁”
是内在的情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仁的,由此推展开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最终达到“仁者爱人”
的境界。
孔子“依于仁”
的具体表现,充满温情。
他见“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关心的是人的安危而非财物;弟子颜渊去世,他“哭之恸”
,说“噫!
天丧予!
天丧予!”
(《论语?先进》),是真挚的痛惜;“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论语?乡党》),是对丧家的体恤。
这些行为没有刻意的表演,而是“仁心”
的自然流露,正如《论语?子罕》所言“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仁的丰富内涵需要深入体会。
“依于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