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束修之外 教育的温度(2 / 9)
孔子“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的宣言,如同一道惊雷划破垄断的夜空。
束修的低成本(据《管子?轻重甲》记载,春秋时期“一犬直一壶酒”
,束修价值约等于半只犬)使平民子弟有机会跨越阶层壁垒,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论语?雍也》),家境贫寒却能备齐束修,正是这种打破壁垒的生动例证。
孔子对束修的态度,在弟子身上有鲜活体现。
子路初见孔子时“冠雄鸡,佩豭豚”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头戴雄鸡装饰的帽子,佩戴野猪形状的佩饰,带着一身勇武之气,显然没准备束修,孔子却接纳了他,引导他“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先进》);子贡“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论语?先进》),家境富裕,所献束修或许是更精美的脯肉,孔子却同样严格要求,当子贡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孔子回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
(《论语?学而》),不因礼物轻重区别对待。
这种平等,让束修彻底回归“诚意象征”
的本质——就像现代学生向老师鞠躬,弯腰的深度无关财富,只关敬意。
二、有教无类:束修背后的教育革命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的核心,是“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这一颠覆性理念。
“类”
在甲骨文中像“兽”
,本义是“种类”
,这里指“阶层、贫富、地域、智愚”
等差异;“无类”
即不因其所属类别而拒绝教诲。
这种理念在春秋时期石破天惊——此前“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礼记?曲礼》),教育是贵族的特权,平民被视为“斗筲之人”
(《论语?子路》),不配学习礼乐。
而孔子将教育推广到“庶人”
,《荀子?法行》记载子贡评价“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正是“无类”
的生动写照。
孔门弟子的出身,如一幅“有教无类”
的众生相。
颜回是“贫士”
,“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子贡是“商人”
,“废着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
(《史记?货殖列传》);子路是“野人”
,“卞之野人也,好勇力,志伉直”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野”
在当时指未受礼乐教化的乡野之人;子张是“鄙人”
,“鲁之鄙家也,颜貌甚恶”
(《孔子家语?弟子解》),“鄙”
意为粗鄙;冉雍是“贱人之子”
,“仲弓父,贱人。
孔子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论语?雍也》),其父是地位低下的“贱民”
。
这些出身各异的人在孔子门下同窗共读,《论语?先进》记载他们围坐“各言其志”
,冉有说“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公西华说“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平等讨论理想,展现了教育打破阶层隔阂的神奇力量。
“有教无类”
的“教”
,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人格的重塑。
孔子对“贫而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