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默学不倦 夫子的修行(1 / 8)

加入书签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在陈蔡之间的破屋中讲学,弟子们围坐听他解读《周易》。

夜色渐深,子路点燃松明,火光映照着孔子鬓边的白。

子贡见夫子反复诵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竹简上的字迹已被手指磨得模糊,便问:“夫子为何对旧学如此执着?”

孔子放下竹简,松明的光在他眼中跳动:“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这声自谦的感叹,藏着学习与教育的真谛——默默记诵的积累、永不满足的探求、不知疲倦的传承,三者环环相扣,构成了夫子一生的修行。

从杏坛讲学的晨钟到当代课堂的铃声,这种修行始终是照亮文明之路的火炬。

一、默而识之:无声处的知识沉淀

“默而识之”

的“默”

,不是沉默的被动,而是沉静的主动。

《说文解字》“默,犬暂逐人也”

,引申为“不语”

,但孔子的“默”

是“不言而信”

的专注,如《周易?系辞》“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他晚年读《易》“韦编三绝”

,在寂静的书斋中反复揣摩卦象,不急于言说,却在默识中领悟“穷理尽性”

的奥义,这种“默”

是知识内化的必经之路。

“识”

通“志”

,意为“记存于心”

,而非简单的背诵。

《论语?里仁》“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博学”

需通过“默识”

沉淀,否则便是“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周游列国时,“入太庙,每事问”

后,必在夜晚默记所得,将礼仪细节、历史掌故存入心中,《孔子家语?观周》记载他“适周,观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象,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焉”

,默默记下这些图像与铭文,成为后来删订《尚书》的素材。

“默而识之”

是知识转化为智慧的关键。

《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而“默识”

正是“自反”

的过程。

子夏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论语?子张》),“月无忘”

便是默识的效果——知识在静默中酵,逐渐融入思维方式。

宋代程颢曾说“默识心通”

,强调默识不是死记,而是“心通”

的顿悟,如孔子见流水而悟“逝者如斯夫”

,正是默识积累后的豁然。

春秋时期的左丘明,失明后“默而识之”

,将所见所闻着成《左传》。

他曾与孔子同观鲁国史记,孔子删订《春秋》,左丘明则“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其记载的“曹刿论战”

“烛之武退秦师”

等细节,多来自默记的史料与传闻。

这种在无声中坚守的积累,使《左传》成为解读《春秋》的重要注本,展现了“默而识之”

的历史价值。

汉代的扬雄,模仿《论语》作《法言》,模仿《周易》作《太玄》,其“默而识之”

的功夫令人惊叹。

他“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湛之思”

(《汉书?扬雄传》),在书斋中默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