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默学不倦 夫子的修行(2 / 8)
钻研,“博览无所不见”
,却“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这种沉潜使他的着作虽模仿古人,却“辞义至深,可得而论”
,正如他在《法言?学行》中所言“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
,“默识”
是治学的根基。
二、学而不厌:求知路上的永恒饥渴
“学而不厌”
的“厌”
,是“满足”
之意,孔子的“不厌”
源于对知识的敬畏——他深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因而始终保持探求的热情。
《论语?子罕》记载“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
博学而无所成名。
’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
这种“无所成名”
的谦逊,正是“学而不厌”
的心理基础——承认自身的局限,才能永远保持学习的动力。
孔子的“学而不厌”
贯穿一生。
少年时“贫且贱,故多能鄙事”
(《论语?子罕》),在鲁国太庙“每事问”
;青年时“适周问礼于老子”
,“学鼓琴于师襄子”
(《史记?孔子世家》);中年时周游列国,“采其风,观其俗”
,在卫国向蘧伯玉请教为政之道,在齐国与晏子探讨君臣关系;晚年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
,仍感叹“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论语?述而》)。
这种“活到老学到老”
的精神,打破了“学成而后止”
的误区。
“学而不厌”
不仅是积累知识,更是完善人格。
《论语?宪问》“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为己”
的学习是为了“克己复礼”
,如孔子学礼不仅是记诵仪节,更是践行“仁”
的规范;学乐不仅是掌握音律,更是领悟“和”
的精神。
这种“学”
与“德”
的统一,使“学而不厌”
成为修身的途径,正如《中庸》所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不厌”
是对“笃行”
的追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战国时期的荀子,将“学而不厌”
展为系统的学习理论。
他在《劝学》中开篇便说“学不可以已”
,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比喻学习的递进;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强调积累的重要。
荀子本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
,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
,却始终“学至老而后止”
,他的“不厌”
带着理性的自觉——“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荀子?劝学》),学习是人格的塑造。
宋代的朱熹,一生“学而不厌”
,即便晚年仍“日读《论语》,日有新得”
。
他在《朱子语类》中记录大量读书心得,如“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这种持续的热情源于他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