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天厌之 圣途上的礼与疑(3 / 8)
同水火不容,这种认知让他对“子见南子”
产生强烈的心理排斥。
子路的不悦,还源于他对“礼”
的朴素理解。
与孔子的“权变”
不同,子路更坚守“礼”
的外在形式,认为“男女授受不亲”
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他曾问孔子“君子尚勇乎”
,孔子答“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可见子路的“勇”
常与“义”
的严格标准绑定。
在他眼中,南子是“无义”
的代表,孔子见之便是“近不义”
,违背了“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的教诲,这种价值观的冲突,让他难以理解夫子的选择。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子路对“行道”
方式的质疑。
他追随孔子多年,渴望看到夫子“得君行道”
,但在卫国看到的却是“灵公问陈”
(问军事)而非问政,看到的是夫子与“淫乱”
的南子会面,这种现实与理想的落差让他困惑。
《论语?先进》记载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可见他是行动派,重视实际成效而非迂回策略。
在他看来,与南子周旋是浪费时间,甚至可能玷污孔子的声誉,这种务实的焦虑,化作了直白的“不悦”
。
子路的反应,还折射出孔门内部的思想分歧。
孔门弟子中,冉有长于政事,子贡善于言语,颜回深悟仁道,而子路偏重合乎礼教的行动。
他们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各有侧重,子路尤其看重“名正言顺”
,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夫子见南子可能导致“名不正”
,进而影响“道”
的传播。
这种担忧并非多余,《史记》记载“孔子去卫,过曹,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
,可见当时已有针对孔子的负面言论,子路的不悦,实则是对夫子声誉的维护。
四、夫子矢之:对天起誓的神圣性
孔子对天起誓的举动,在春秋时期具有特殊的严肃性。
“矢”
即“誓”
,《说文解字》“矢,弓弩矢也”
,引申为“以矢为誓”
的庄重仪式。
当时的人们认为“天监在下,有命既集”
,对天起誓是最高级别的承诺,《尚书?汤誓》“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周书?牧誓》“今予惟恭行天之罚”
,可见“天”
是裁决是非的终极权威。
孔子选择对天起誓,而非向子路解释,是因为在他看来,这种涉及个人品行的质疑,唯有诉诸至高的“天”
才能证明清白。
“天厌之”
的“厌”
,并非简单的“厌恶”
,而是“弃绝”
之意。
《诗经?小雅?节南山》“昊天不佣,降此鞠讻;昊天不惠,降此大戾”
,《左传?昭公十五年》“天其殃之也,其将聚而歼旃”
,可见“天厌”
意味着失去天命的庇护,在宗法社会中是最严重的诅咒。
孔子连说两遍“天厌之”
,强化了誓言的力度,相当于现代语境中的“如有违礼,愿受天打雷劈”
,这种决绝的态度,展现了他面对质疑的坦荡——若非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