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天厌之 圣途上的礼与疑(2 / 8)
人之尊接见异国学者,本身就打破了“后宫不得干政”
的成规;孔子以礼相见,却难免落入“近妇人”
的嫌疑。
二、夫子之见:乱世中的行道之选
孔子见南子的举动,绝非一时冲动,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
的实践。
他周游列国十四年,历经陈蔡绝粮、匡地被围、桓魋伐树等险境,早已练就“危行言逊”
的生存智慧。
见南子之前,他在卫国已停留十个月,目睹“卫多君子”
却“政多乱”
的局面,深知若不接触权力核心,“克己复礼”
的主张终将沦为空谈。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
,这种怀才不遇的焦虑,让他不得不放下身段,与南子这样的争议人物周旋。
孔子的“见”
,严格遵循着周礼的边界。
他初见南子时“入门而右,北面再拜”
,完全符合“士见夫人”
的礼仪;交谈时“言不及私,唯论王道”
,据《孔子家语》记载,南子问“夫子之道,可得闻乎”
,孔子答“王道者,必以仁政,必以礼治,必以民为本”
,始终围绕治国理念展开。
会面结束后,孔子“退而命驾”
,未作片刻停留,这种“有礼有节”
的态度,与后世传言的“私会”
截然不同。
正如他对颜回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即使面对南子这样的争议人物,也坚守着礼的底线。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孔子对“礼”
的理解越了表象。
他曾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认为礼仪的本质是“敬”
与“和”
,而非外在形式。
见南子的“礼”
,是对卫国政权的尊重,更是向卫国民众传递“吾道不孤”
的信号——连备受争议的南子都愿倾听孔子之道,普通百姓更应信服。
当时卫国的百姓“多贫且贱”
,《诗经?邶风》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的诗句,道出底层人民的疾苦,孔子希望通过南子影响卫灵公推行仁政,哪怕只有一线可能,也不愿放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孔子的选择,还暗含着对“权变”
的把握。
他曾教弟子“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权”
即通权达变的智慧。
在鲁国时,他任大司寇期间“堕三都”
,联合国君削弱大夫势力;周游列国时,在陈绝粮仍“弦歌不辍”
,这些举动都非死守教条,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
见南子,正是这种“权变”
的体现——在“道不行”
的大环境下,抓住任何可能的机会,正如孟子所言“孔子,圣之时者也”
。
三、子路不悦:师徒间的信任裂痕
子路的“不悦”
,绝非简单的愤怒,而是蕴含着多重复杂情绪。
作为孔子最忠诚的弟子,他“性鄙,好勇力,志伉直”
,始终以保护夫子为己任。
在匡地被围时,是子路持剑护卫;在陈绝粮时,是子路冒死寻粮。
他对孔子的崇敬近乎信仰,容不得任何人玷污夫子的声名,而南子的秽名与孔子的圣名,在他看来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