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粟米之度 孔子的济困之道(3 / 8)
出他对“济困”
的理解在不断深化。
第一次给丧子的贫妇赠粮,是出于对弱者的同情;第二次给遭灾的邻县赠粮,是出于对群体困境的关注;第三次给子华之母赠粮,则是在个人情感与规则之间做出的权衡。
这三次经历,让他逐渐明白,济困不仅仅是简单的物资给予,更要考虑到受助者的实际需求和情感感受。
四、君子周急:青铜量器里的道义
孔子说“君子周急不继富”
时,手指正摩挲着案上的量器。
那只青铜釜的内壁刻着细密的刻度,像极了他心中的尺度——急难之人要雪中送炭,富裕之家不必锦上添花。
这种尺度,在《礼记?檀弓》里有更具体的记载:“君子非有大故,不宿于外;非致斋也,不饮酒食肉。”
连饮食都有节度,何况赠粟这样的大事?
在陕西岐山出土的西周“盠方彝”
上,铭文记载着周王赏赐臣子的制度:“凡诸侯之贫者,赐粟百斛;富者,赐币五匹。”
这种“贫者多粟,富者多币”
的智慧,被孔子继承并扬。
他在卫国看到公叔文子家“鼎食钟鸣”
,却让家臣之子在寒冬里穿单衣,当即批评:“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冉有后来在卫国为官,遇到灾年,他按照夫子的教导“分粟三策”
:先给孤儿寡母足三月口粮,再给青壮年劳力种子粮,最后给殷实之家借条,来年秋收后归还。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所至之处,民不饥寒”
,这或许正是对当年“五秉之赠”
的最好注解——善意若有尺度,那尺度必是人心。
“君子周急不继富”
,这是孔子济困思想的核心。
它强调的是,君子应该帮助那些处于急难之中的人,而不是去资助那些本来就富裕的人。
这种思想,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公平正义观念。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有将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西周“盠方彝”
上的铭文,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贫富差异的关注和对资源分配的思考。
孔子继承并扬了这种智慧,他通过对卫国公叔文子家现象的批评,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不满。
他认为,在一个有道的社会里,人们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贫困的状况;而在一个无道的社会里,那些富裕而尊贵的人,应该反思自己的财富来源是否正当。
冉有的“分粟三策”
,是对孔子“君子周急不继富”
思想的具体实践。
他根据不同群体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救济方式:对孤儿寡母给予足够的口粮,保障他们的基本生存;对青壮年劳力放种子粮,帮助他们恢复生产能力;对殷实之家放借条,既解决了他们的暂时困难,又不会让他们产生依赖心理。
这种精准的救济方式,充分体现了“善意有尺度,尺度是人心”
的理念。
五、粟米的旅程:从曲阜到长安
汉武帝时期,博士褚大注解《论语》时,特意去曲阜考察了当年子华家的旧址。
他在《褚氏论语注》里写道:“其地有老井,井旁有粟窖,可容五秉,窖壁有‘赤母藏粟’四字。”
可见那五秉粟不仅解了燃眉之急,还让子华之母平安度过了整个冬天。
东汉末年,郑玄在高密讲学,逢黄巾之乱,粮道断绝。
他效仿孔子“周急不继富”
,将家中存粮分成三份:一份给逃难的学子,一份给邻村的老人,自己和家人则以野菜充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