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南面之选 冉雍的治世微光(3 / 9)

加入书签

脉相承。

范仲淹推行的“庆历新政”

,主张“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

,这些措施与冉雍“举贤才”

的主张不谋而合。

据《宋史?范仲淹传》记载,他在邓州为官时,“兴学校,修水利,百姓赖之”

,其务实作风与冉雍“敏于行”

的特点极为相似。

?

五、青铜鼎上的治道传承?

在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大克鼎上,刻着周王对克的训诫:“克,昔余既令汝出入朕命,今余唯申就乃令,赐汝叔巿、参册、?衡,赐汝田于野,赐汝田于渒,赐汝田于康,赐汝田于匽,赐汝田于原,赐汝田于寒山,赐汝井家?田于畯,以厥臣妾,赐汝井人奔于粮。”

这段铭文记录了周天子对臣子的赏赐与期许,其中“出入朕命”

的职责,与“南面”

者的使命相通。

冉雍作为孔子眼中能“使南面”

的人才,其职责与西周的“卿士”

有相似之处,都是协助君主治理国家。

?

大克鼎铭文中强调“敬慎乃身,克奔走,畏天威,嗣守文武令”

,这种对自身修养和职责的重视,与冉雍“修身以道”

的理念一致。

冉雍在卫国为官时,“不阿权贵,不徇私情”

,正是对这种“敬慎”

精神的践行。

青铜鼎作为“重器”

,象征着权力与责任,而“南面”

者所承载的,正是这种沉甸甸的责任。

?

六、竹简中的治政细节?

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汉简,记录了基层官吏的日常工作:“正月丁亥,丞吉下少史,令史,啬夫,各循行部,察计簿,毋有稽留,毋敢为奸。”

这些细节让我们得以窥见“南面”

者治理的末梢。

冉雍在卫国治理的,或许就是这样一个个具体的城邑,他“见狱讼必察其情”

的认真,正是对这些日常政务的负责。

?

汉简中还有“民有冤,得诣府自言”

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有申诉制度。

这与冉雍主张的“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的理想相呼应。

虽然“无讼”

难以完全实现,但这种追求公正、化解矛盾的努力,是“南面”

者应有的担当。

冉雍的治理,正是从这些具体的制度和实践入手,一步步实现社会的和谐。

?

七、书画里的南面气象?

元代画家倪瓒的《容膝斋图》,画中虽只一方小屋、几竿修竹,却透出一种“大隐隐于市”

的从容。

这种境界与冉雍“居陋巷而不改其乐”

的品格相似,都体现了内心的安定与坚守。

“南面”

者未必需要奢华的宫殿,正如冉雍在简陋的环境中仍能推行仁政,真正的治理境界在于内心的仁与智。

?

明代画家仇英的《孔子圣迹图》中,有一幅“冉雍仕卫”

的场景:冉雍身着官服,坐在堂前,面前跪着申诉的百姓,他神情严肃却目光温和。

这幅画生动再现了冉雍“宽惠爱民”

的治政风格。

画中堂屋的匾额写着“明德堂”

,正是对冉雍“修道以仁”

理念的诠释。

?

八、民间记忆中的冉雍?

在菏泽冉雍故里,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传说。

当地老人讲,冉雍在卫国为官时,曾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