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十室之邑好学之光不灭(1 / 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鲁哀公十六年的春天,曲阜城外的杏坛下,几位弟子围坐在一起,整理着孔子生前的言行。
子贡望着案上堆叠的竹简,忽然想起夫子曾说过的那句话:“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彼时的他尚未完全领会其中深意,直到此刻摩挲着那些浸透了岁月墨香的文字,才忽然明白,夫子将“好学”
置于“忠信”
之上,原是在昭示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姿态。
一、陋巷中的灯火
在河南商丘的古城深处,有一处不起眼的院落,相传是孔子弟子颜回的故居。
推开斑驳的木门,可见一方狭小的天井,墙角的青苔记录着两千多年的风雨。
《论语?雍也》记载:“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这“乐”
字,正是对“好学”
最生动的注解。
1973年河北定县出土的西汉竹简《论语》中,“好学”
二字的写法尤为特别——“好”
字像一个人手持书卷,“学”
字则似孩童在屋内诵读。
考古学家现,这些竹简的主人很可能是一位家境贫寒的儒生,简文中多次出现“夜读不寐”
“以火继日”
的记载,印证了颜回式的好学精神如何在民间延续。
竹简上还留有一些烧灼的痕迹,据考证是主人在夜晚读书时,不慎被油灯引燃书卷所致,可见其读书之专注。
在山东邹城的孟庙,保存着一块元代的“陋巷故址”
碑。
碑文中记载,颜回居住的陋巷虽仅“十室之邑”
,却因他的好学而成为后世学子的精神圣地。
北宋时,当地百姓在巷口修建了“仰止亭”
,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之意,亭柱上刻着朱熹的手书:“惟学为能变化气质,惟思为能贯通古今。”
每逢科举之年,总有学子来此亭中静坐读书,希望能沾染颜回的好学之气。
明代学者吕坤在《呻吟语》中曾细致描摹过古代学子的求学场景:“夜漏三下,书声出茅屋。
母绩灯旁,子读灯前,一犬伏阶,若为守护。”
这样的画面,不正是“十室之邑”
中好学精神的鲜活写照吗?那些散落在乡野间的灯火,虽微弱却执着,照亮了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脉络。
在江苏淮安的关天培故居,保存着一盏清代的油灯,灯盏上刻着“三更灯火五更鸡”
的诗句,据说是关天培少年时读书所用。
那时的关家并不富裕,这盏油灯用了十几年,灯芯换了无数次,却始终照亮着少年求知的双眼。
清代的戴名世在《乙亥北行日记》中,记载了他在旅途中遇到的一位乡村塾师:“其居仅茅屋三间,四壁萧然,惟书架上堆满书籍。
每日晨起,即聚生徒讲学,至夜分乃罢。
其妻常笑之:‘君之学,不能换米,何益?’师曰:‘学在我心,米在我腹,各得其所。
’”
这位塾师虽身处“十室之邑”
,却有着越物质的精神追求,他的好学之心,如同暗夜中的北斗,指引着乡村子弟的人生方向。
二、竹简上的薪火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一篇《五十二病方》,其末尾题着“好学为务”
四字。
考古学家考证,这是一位民间医者的手稿,他在记录药方的同时,还写下了自己的学习心得:“每得一方,必验之于身,考之于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