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守亲志远 传统孝道的当代思辨(1 / 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一、孝道根基:“不远游”
的哲学溯源
(一)农耕文明下的家庭伦理
在陕西半坡遗址的考古掘现场,考古学家们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层层土层,逐渐揭开了六千年前氏族聚落的神秘面纱。
排列有序的圆形房屋,中心位置的火塘虽已熄灭千年,但仍能让人想象到当年三代同堂围坐取暖、烹饪食物的温馨场景。
墙壁上残留的陶器碎片、地面上遗留的农具痕迹,都在诉说着早期人类以家庭为单位共同劳作、生活的生存模式。
《诗经?豳风?七月》中“同我妇子,馌彼南亩”
的诗句,生动描绘了周代农耕社会里,妻子带着孩子前往田间为劳作的丈夫送饭的画面,展现了家庭成员在农业生产中的紧密协作。
土地作为农耕文明的核心资源,其不可移动性决定了人们必须依附于家族和土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父母在,子孙不离其侧”
成为一种自然形成的生活传统。
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孝”
字频繁出现,象形文字呈现出“子承老”
的形态——下方的“子”
恭敬地扶持着上方弯腰驼背的“老”
,直观地呈现了子女侍奉长辈的伦理关系。
这种基于农耕文明的家庭结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保障,更为“不远游”
的孝道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情感基础。
当时的人们深知,只有家族成员团结在一起,共同耕耘土地,才能维持家庭的生存与展,而远离父母则意味着削弱家庭的劳动力,破坏这种稳定的生活模式。
(二)孔子的伦理重构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社会秩序陷入混乱,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也受到极大冲击。
孔子目睹了“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的乱象,深感恢复伦理秩序的紧迫性。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在《论语?里仁》中提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一观点的提出,犹如一声惊雷,将孝道从单纯满足生存需求的自行为,升华为一种自觉的道德准则。
在曲阜孔庙的“圣迹图”
中,详细记录着孔子本人践行孝道的诸多故事。
早年,鲁国权臣季氏听闻孔子学识渊博,多次派人征召他入朝为官,但孔子考虑到父母年事已高,需要照顾,毅然拒绝了季氏的邀请,选择留在父母身边尽孝。
父母去世后,孔子遵循古礼,守孝三年。
在这三年里,他没有丝毫懈怠,而是潜心整理《诗经》《尚书》等古代典籍,将对父母的思念之情转化为对文化传承的责任。
孔子的这种身体力行,为弟子们树立了榜样,也使“不远游”
越了单纯的地域限制,成为子女对父母深厚情感依恋与强烈责任担当的象征。
孔子强调,即使因为特殊原因不得不远行,也必须让父母清楚知晓自己的去向、计划和归期,以减少他们的担忧和牵挂。
这种细致入微的伦理关怀,充分体现了儒家对家庭情感纽带的高度重视。
他认为,孝道不仅是物质上的赡养,更是精神上的慰藉,子女有责任让父母在晚年感受到安心和温暖。
(三)先秦诸子的思想碰撞
孟子继承和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将家庭孝道扩展为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社会伦理。
然而,孟子同样认可“不远游”
的合理性。
在《孟子?离娄上》中,他以舜为例,称赞舜即使在巡狩天下、治理国家的繁忙事务中,也始终牵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