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守亲志远 传统孝道的当代思辨(2 / 9)

加入书签

着父母。

舜通过定期派人探望父母、给予他们丰厚的物质待遇等方式,践行着孝道。

孟子认为,在不影响履行社会责任的前提下,子女应尽量陪伴在父母身边,这与孔子的孝道思想一脉相承。

与儒家不同,墨子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对“游”

持有不同的看法。

墨子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他认为如果远行能够带来“兴天下之利”

的结果,如出使他国止战、传播先进文化等,那么这样的“游”

便是值得鼓励和推崇的。

例如,墨子本人曾不辞辛劳,步行十天十夜前往楚国,成功劝阻楚王放弃攻打宋国。

在墨子看来,为了实现更大的社会价值,个人可以暂时放下家庭责任,这种思想反映了墨家在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独特权衡。

儒家与墨家的思想分歧,以及其他先秦诸子对孝道的不同见解,共同构成了百家争鸣时期丰富的思想图景,也为“不远游”

的内涵注入了多元的思考。

这些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相互补充,促使人们对孝道的本质和实践方式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二、历史长河中的孝道实践

(一)汉唐时期的忠孝抉择

汉代以“孝治天下”

,推行“举孝廉”

制度,将孝道与仕途紧密结合。

一个人如果在孝道方面表现突出,就有可能被推举为孝廉,从而进入仕途。

《后汉书》记载的黄香,九岁丧母,从此与父亲相依为命。

他对父亲的孝顺达到了极致,“暑则扇枕席,寒则以身温被”

炎炎夏日,他用扇子为父亲扇凉枕席,直到枕席凉爽才让父亲安睡;凛冽寒冬,他先钻进父亲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待被褥暖和后,再请父亲就寝。

黄香的孝行感动了乡里,成年后,他凭借出众的才华和高尚的品德,担任尚书令等要职。

即便身居高位,事务繁忙,他也始终将照顾父亲放在位,其事迹被列为“二十四孝”

之一,成为后世敬仰和学习的楷模。

然而,在边疆战事频繁的时期,许多人面临着忠孝两难的困境。

班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投笔从戎,在西域驻守长达三十一年。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只能通过书信向年迈的母亲问安。

每一封家书都饱含着他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愧疚之情。

班在《求代还疏》中写道:“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短短数语,道出了远行游子对父母的无限牵挂和无法在身边尽孝的无奈。

班为了国家的安定和边疆的稳固,选择了远离家乡、报效国家,但他内心始终无法释怀对母亲的亏欠,这种矛盾与挣扎,反映了时代背景下孝道实践的复杂性和艰难性。

(二)宋明理学的伦理强化

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兴起,将“不远游”

提升到“天理”

的高度。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释“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时指出:“此一节与‘事父母几谏’相表里,皆求所以尽为人子之道也。”

他认为,“不远游”

与委婉劝谏父母一样,都是子女尽孝道的重要方式,是符合天理的道德规范。

明代的《朱子家训》更是将这一思想普及到民间,“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的训诫,强调子女应在父母身边接受教育,遵循正道,尽到孝道。

在江南地区,徽商虽常年在外经商,但他们对家族孝道的重视丝毫未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