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义利之辨 千年哲思的时代回响(2 / 8)

加入书签

理论体系。

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孟子直言“王!

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旗帜鲜明地强调“义”

应优先于“利”

他认为,人天生具有“四端”

之心,其中“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这种道德本能使人们能够辨别行为的是非善恶。

当面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的抉择时,孟子主张“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将“义”

提升到越生命的崇高地位。

在《孟子?滕文公上》中,他提出“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承认物质利益对民生的基础性作用,但强调统治者应通过“制民之产”

“薄税敛”

等“义政”

,保障百姓的合理利益。

孟子还以“五十步笑百步”

的比喻,批评梁惠王只关注军事利益,而忽视百姓疾苦的做法,指出真正的治国之道在于行仁义、施德政。

这种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理相结合的思想,使儒家义利观成为完整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体系。

二、历史长河中的义利实践:治世与衰世的镜像

(一)汉唐治世:义利平衡的典范

汉文帝刘恒的治国实践,堪称义利平衡的楷模。

他在位期间,多次下诏废除苛政,减轻田赋,将“义”

落实为“忠”

于百姓的责任。

公元前167年,齐太仓令淳于意获罪,其小女儿淳于缇萦上书愿为官婢替父赎罪,汉文帝被这份孝心与勇气打动,不仅赦免了淳于意,更借此契机推动刑法改革,废除肉刑。

这种“哀怜悲其意”

的宽恕之举,既彰显了仁德,又稳定了民心。

在经济上,汉文帝推行“与民休息”

政策,开放山林川泽供百姓渔猎樵采,在保障国家税收的同时,促进了民间经济展。

据《史记?平准书》记载,当时“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汉文帝还以身作则,生活简朴,在位年,宫室、苑囿、车骑、服饰等都没有增加,为天下百姓树立了节俭的榜样,实现了义与利的良性互动。

唐代贞观年间,魏征以“忠”

谏闻名,他多次提醒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唐太宗虚心采纳谏言,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保障农民利益;同时完善科举制度,打破门阀垄断,为寒门子弟提供晋升通道。

在民族政策上,唐朝推行“华夷一体”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先进的技术与文化;大量任用少数民族官员,如突厥人阿史那社尔为将领。

这些举措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促进了民族融合,展现出越狭隘利益的大义。

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感慨“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种君臣之间基于道义的良性互动,为“贞观之治”

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贞观年间,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史载“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

,成为中国历史上义利平衡、国家治理的典范时期。

(二)宋明衰世:义利失衡的警示

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围绕“义利之辨”

展开了激烈争论。

王安石主张“理财为方今先急”

,推行青苗法、市易法等改革措施,试图通过国家干预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