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儒家自塑观的现代启示(3 / 9)
是一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生命尊严与创造力的能力。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学说,则将“立己”
落实到具体的社会实践中。
他在南赣剿匪时,面对的不仅是军事上的难题,更是当地百姓“人心陷溺”
的道德困境。
王阳明深知,单纯的武力镇压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于是在军事行动的同时,推行一系列教化举措:建立社学,让儿童接受儒家教育;颁布《南赣乡约》,规范乡民行为;设立“彰善亭”
“纠恶亭”
,通过舆论监督弘扬正气。
他将儒家的“修身”
理念转化为社会治理实践,使南赣地区从“盗贼渊薮”
变为“礼义之乡”
。
这种“内圣外王”
的立己方式,展现了儒家自塑观强大的实践生命力。
三、自塑观的现代性解构:从身份到能力的范式转换
(一)工业文明中的“位”
之异化
在泰勒制主导的工业时代,“位”
异化为流水线上的标准化岗位。
卓别林在电影《摩登时代》中塑造的工人形象,双手机械地拧动螺丝,甚至在下班后仍保持这种动作惯性,生动地揭示了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异化。
霍桑实验虽然现了“社会人”
因素的重要性,但现代职场中的“工具人”
困境依然严峻。
某互联网大厂的内部调查显示,63的员工感觉自己是“岗位的奴隶”
,每天的工作只是为了完成kpi,而非实现自我价值。
这种将人等同于生产工具的现象,与儒家“君子不器”
的理念背道而驰。
(二)能力本位的崛起与困境
科举制度的废除,标志着中国从“身份社会”
向“能力社会”
的转型。
现代教育体系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任,但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日益凸显。
上海某重点中学的追踪调查现,92的学生将“考上名校”
作为学习的要目标,却仅有37能明确自己的职业兴趣。
这种“为位而学”
的心态,使教育沦为获取社会地位的工具,学生在繁重的课业压力下,逐渐丧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芬兰的“现象式教学”
,学生围绕“城市交通优化”
“气候变化应对”
等现实问题展开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综合能力,这种教育模式更接近儒家“学以致用”
的理念。
(三)终身学习时代的“立”
之重构
慕课(00c)的兴起,为个人的自我塑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哈佛大学《公正》课程在c0ursera平台上线后,吸引了全球1000万学习者。
这些学习者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职业,他们通过在线学习提升思辨能力,而非单纯获取学历证书。
这种“为知而学”
的趋势,暗合孔子“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的教诲。
更具创新性的是德国西门子公司推行的“终身学习账户”
制度,员工每年可获得一定额度的学习经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从编程技能到领导力培训均可涵盖。
这种将学习权交还给员工的做法,体现了企业对员工自我塑造的尊重,也为“立己”
在现代职场中的实践提供了新范式。
四、自塑观的实践路径:从知识积累到价值创造
(一)认知升级:构建立体知识体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