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儒家自塑观的现代启示(4 / 9)
p>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立己”
需要突破传统的线性学习模式。
日本学者大前研一提出的“t型人才”
理论,强调在具备专业深度(竖轴)的同时,拓展跨领域视野(横轴)。
华为“天才少年”
项目的入选者,大多具备这种“一专多能”
的特质。
例如,从事ai研究的钟钊,不仅精通深度学习算法,还对量子计算、神经科学有深入了解,这种知识结构使他能够在技术交叉领域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设计思维”
课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工程学、心理学、美学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正是培养“t型人才”
的有效实践。
(二)实践淬炼:在事上磨炼心性
王阳明“知行合一”
的理念,在当代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深圳大疆创新的创始人汪滔,在创业初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
他研的第一款无人机在试飞时频繁坠毁,公司一度濒临破产。
但汪滔将这些挫折视为“磨炼心智”
的机会,他带领团队驻扎在简陋的实验室,日夜钻研技术难题。
在研无人机避障系统时,团队连续半年未能突破技术瓶颈,汪滔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组织团队成员重新学习传感器原理、机器学习算法,最终成功攻克难题。
这种“在事上磨炼”
的方式,与《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的教导不谋而合——只有将知识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提升。
(三)价值锚定:越功利的意义追寻
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的科研之路,完美诠释了“求为可知”
的精神境界。
在青蒿素研究初期,她面临着设备简陋、资料匮乏等重重困难,而且当时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更倾向于论文表数量和职称晋升。
但屠呦呦不为所动,她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抗疟救人”
的使命中。
为了提取青蒿素,她翻阅大量古代医籍,尝试200多种中药、380余种提取方法,甚至以身试药。
当1971年成功提取青蒿素时,屠呦呦并未急于表论文,而是继续进行临床实验,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她在获奖感言中说:“荣誉多了,责任更大,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的胸怀,正是儒家自塑观在当代的光辉体现。
五、自塑观的当代困境与突破
(一)社交媒体时代的认同焦虑
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上,“点赞量”
“粉丝数”
成为衡量个人价值的重要指标。
某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45的青年认为“粉丝量=存在感”
,为了获得更多关注,他们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打造虚假人设。
这种将自我价值寄托于他人评价的现象,正是“患莫己知”
心态的现代变体。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子柒的成功。
她专注于拍摄中国传统田园生活,从春耕秋收到手作美食,每一个视频都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敬意。
李子柒没有追逐流量热点,也不参与网络争论,但她的作品却在全球范围内收获了数以亿计的粉丝。
她的成功证明,真正的自我价值不在于外界的认可,而在于独特的自我表达和对内心热爱的坚持。
(二)算法社会的个性消解
在算法推荐机制的影响下,人们逐渐陷入“信息茧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