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儒家自塑观的现代启示(2 / 9)
与“人爵”
的二元论。
在《孟子?告子上》中,他明确区分:“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这种划分将“立”
的本质提升到形而上的道德层面:
道德爵位的崇高性:孟子认为“天爵”
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通过“反求诸己”
的修身功夫,如“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可以将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的道德力量。
这种“内在越”
的路径,使儒家自塑观具有了宗教般的精神深度。
实践中的位德统一: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无论居位与否,都应以“天爵”
为根本。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千古名句,正是这种精神的生动写照——即使被贬谪外放,依然以天下为己任,用实际行动诠释“立己”
的终极价值。
二、历史长河中的立己实践:从士大夫到现代公民
(一)汉唐士人的“立”
之典范
西汉张骞的西域探险,堪称“不患无位”
的绝佳注脚。
作为郎官的张骞,在汉武帝尚未下达出使任务时,便已在长安街头遍访西域商人,学习胡语,绘制西域地图。
公元前138年,当出使大月氏的使命降临时,他凭借多年积累的知识储备,带领百人使团穿越匈奴领地。
在被匈奴扣押的十年间,张骞不仅未失气节,还暗中观察匈奴军事部署。
最终,他历经十三年磨难,虽仅与堂邑父两人归来,却带回了关于西域诸国的珍贵情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
这种“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者”
的智慧,与《礼记?学记》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的教诲形成跨越时空的共鸣。
唐代陆羽的人生轨迹同样充满启示。
出身寒微的陆羽,自幼被遗弃于竟陵龙盖寺,后为戏班丑角。
但他并未因低微的出身自暴自弃,反而痴迷于茶学研究。
他“行必荷茶器,止必市茶器,烹尝无厌”
,遍历巴山蜀水,考察茶叶产地、采摘时节、烘焙技法。
历时二十六年,着成世界部茶学专着《茶经》。
在《茶经》问世前,陆羽从未担任过显赫官职,但凭借“精行俭德”
的立身之道,被时人尊为“茶圣”
,其影响力远许多居位者。
这印证了孔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的论断——真正的立身之本,在于内在修养的积累。
(二)宋明士大夫的“位”
之越
苏轼在宦海沉浮中,将“立己”
升华为一种艺术化的生命境界。
乌台诗案后,他被贬黄州,从朝廷命官沦为“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的闲散人员。
然而,正是在这段“无位”
的岁月里,苏轼完成了精神的蜕变。
他在《定风波》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种旷达脱的态度,并非消极避世,而是通过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融合,实现了对世俗职位的越。
他在黄州开垦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与农夫野老为友;创作《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将个人遭际升华为对宇宙人生的哲思。
苏轼的经历证明,“立己”
不仅是道德修养,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