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儒家自塑观的现代启示(1 / 9)

加入书签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一、立己之基:儒家对“位”

与“立”

的哲学思辨

(一)商周天命观中的“位”

之溯源

在河南安阳殷墟的考古现场,刻有卜辞的龟甲兽骨层层叠压,诉说着三千年前的权力密码。

甲骨文中的“位”

字,最初写作“立”

,恰似一人恭敬立于土丘之上,象征着祭祀时与天地神灵沟通的神圣站位。

这种原始意象在《尚书?召诰》中具象化为政治秩序:周公旦营建洛邑时,严格遵循“攻位”

礼制,诸侯朝贡时的站位、行礼角度皆有定制,稍有偏差便被视为僭越。

西周青铜器利簋铭文记载的牧野之战,更将“位”

与“天命”

紧密相连——武王选择甲子日清晨出征,正是通过占卜确认“岁鼎”

吉象,以证明自身征伐殷商乃顺应天命、居位正当。

这种“位由天定”

的观念在周代宗法制度中达到顶峰。

陕西宝鸡出土的何尊,其内壁铭文“唯王初壅,宅于成周。

复禀王礼,赐贝十五朋”

,不仅记录了周成王赏赐宗室的场景,更揭示了“以德配位”

的深层逻辑:受赐者需通过践行周礼,证明自身德行足以匹配所居之位。

正如《周易?系辞》所言“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从天地万物到人间秩序,“位”

被视为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投射。

汉代董仲舒进一步将其展为“天人感应”

学说,主张帝王之位需与天道四时相应,将“位”

的神圣性与道德性熔铸为一体。

(二)孔子的革命性转向:从“天命”

到“自塑”

春秋时期,周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的乱象频。

季氏“八佾舞于庭”

的僭越之举,不仅是对礼制的破坏,更暴露出传统“位—德”

体系的崩塌。

孔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的振聋聩之语,完成了对“位”

认知的革命性突破。

他在《论语?泰伯》中的这一论断,将立世之本从外在的天命赋予,转向个体内在的自我塑造:

道德主体性觉醒:孔子强调“我欲仁,斯仁至矣”

,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主动追求仁德的能力。

这种“为仁由己”

的理念,打破了贵族对道德话语权的垄断,赋予普通人通过自我修养实现价值的可能。

能力建构新维度:提出“君子不器”

的主张,反对将人局限于某种具体技能或职位。

在孔子看来,真正的“立”

应当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的全面展,这与现代教育倡导的核心素养培养不谋而合。

价值实现闭环:《论语?里仁》中“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的论述,构建起“自我完善—能力提升—价值彰显”

的完整链条。

子贡问政时,孔子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作答,将民众信任(即“可知”

)视为比军事、经济更重要的立国之本,深刻诠释了“立己”

与“立世”

的内在关联。

(三)孟子的“立”

之本体论:从“修身”

到“天爵”

孟子继承并展了孔子的自塑观,创造性地提出“天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